![](https://img.haomeiwen.com/i1429574/3b927b4a1820a3ec.jpg)
1
芳汀的天真和幼稚?芳汀是孤儿,在社会中长大不易,周围的朋友三观都如此,不知道她为啥会如此天真,就算是上一个渣男的当也就算了,为啥女儿会如此轻易地送人?实在是不懂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一个女人的影响之大之不解?
2
芳汀卖头发可以理解,会用了做假发娃娃玩具吧,但是卖牙齿实在不知道是怎么样的?当时社会需要假牙做玩具吗?也许就像现在社会卖肾一样吧,很自然的现象,给别人用来装假牙?很残忍。现在都有其他科技材料来替代了。
3
当时的社会应该是没有义务教育的,工作岗位好像也很少,特别是对于女人来说,就是只能给别人缝补洗涮衣服。芳汀找工作很难,带孩子的生活的话更找不到工作吧?特别是工厂知道她有一个孩子之后对她的处理?
4
珂赛特在那对坏人老板夫妇家里生活了5年时间,遭到非人的虐待,但是竟然没有留下任何心理阴影?后面部分完美呈现?美丽柔弱好运?
5
在我看来,后面部分的故事都是因为珂赛特贪心“作”出来的,是为了推动冉阿让修炼。
6
冉阿让神一般的存在!不过是自己拯救自己。在拯救自己之前必须先有钱!有了钱之后才能拯救别人,最终拯救自己!
7
别人拯救你最终不过是施舍你钱,愿意搭时间搭感情的话,就不是设施了,而是拯救你!比如冉阿让对待自己遇见的人,一般是给钱,还有一部分是给工作,只有芳汀是了解她的苦难,走进她的生活,最终和珂赛特生活在一起,成全了珂赛特的幸福生活!
突然想到,假期想给小侄女找一个语文老师,问到当老师的妹妹,她说姐啊你要的这种既提高成绩又提高能力的老师,有,但是很少一对一,一般都是开班的,除非是亲戚关系给你带啊。后来还请教了一个初中同学,她说99%的老师是在教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在咱们县很难做到,关注孩子感情的老师就更少了,像我姐和姐夫是老师,他们也很少关注到自己家孩子的情感变化,现在高一每天都是卷子卷子。想来时间和感情的付出特别是感情对一个老师来说很难吧。
给我的转变就是,我一定要对周围的人,孩子丈夫家人朋友同事学生,付出时间以及感情。认真地听他们说话,真诚地回复他们我的想法,度过每一个相遇的时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9574/d26c0900fa77c873.jpg)
8
马吕斯和珂赛特的结合看起来像芳汀和那个渣大学生的复制,只不过是珂赛特比她妈幸运,遇人不太渣而已。实在没有什么好参考的价值。爱情在雨果看来是同一种模式,开始相同结局不同完全看女人运气,没有任何可以自我掌握的东西。想来是不是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关呢?
9
德纳第夫妇是邪恶的化身,浓缩了当时这个芳汀冉阿让阶层的人的所有恶的品质,对珂赛特的折磨为什么身边的人都不谴责一声呢?实在不明白旅店里的人还能谈笑风生?没有一丝同情?
10
沙威也是一个脸谱化的人,就像一个机器,输入程序就严格执行,不思考,没感情。看一篇文章说,沙威是作者把他父亲恶的一面独立出来了,冉阿让是爱的一面。
11
里面的人物都没有正常的家庭关系,芳汀是孤儿,珂赛特也算孤儿吧,冉阿让原来有个姐姐出狱后就剩自己,沙威是独居,唯一的德纳第夫妇是一家子有儿有女,却如此邪恶,马吕斯是和祖父生活,实在不知道当时社会上的正常家庭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12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战争描写我都看不进去,想找一些当时社会环境的介绍也没有找到,只能抽离出来一个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由此想到《说来听听》,以后孩子读书读到想和我分享的时候,一定不搪塞过去了,要认真引导,说来容易做到难。努力做。
以上是一部分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