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叶月幽老师的新书发布会上,有人提问,当我们的普娃躺也躺不平,卷也卷不赢的时候,家长该怎么办。叶老师说,有时候孩子不是不愿意被鸡,而是他真的累了;既然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那父母可以鸡自己,你去健身,去考托福雅思。
当我站在室内攀岩墙顶端的时候,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想起了这句话。
教练冲我喊:眼睛一闭,手一松,就下来了。这像极了在小孩第一次攀岩,我作为观众时内心的呐喊:才这么点高度啊,有什么好害怕。而此时此刻,我只想说:我知道啊,可我就是不敢啊。
感同身受,不是你在岸上我在水里的那份同理,而是我和你,一起在水里。
2
没错,我如约去攀岩了。
曾经看到过一个理论,如果你在犹豫做一件事情时,你把这个计划告诉全世界,知道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你就会因为面子上过不去而不得不选择去做,比如戒烟,也比如我的攀岩。前面害怕的那一幕,意料之中地出现了。
孩子在一楼室外上课,我在三楼室内上课。教练后来开玩笑说,你选择和孩子分开两个场地,是害怕自己在孩子面前丢脸吗?
对自己运动方面的能力,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数的。想起去年周末营,跟猴子一样上树的小孩,招呼我到上树玩。在两个老师的帮助下,我才终于勉强上去。挂在树上心理建设多次后才敢往下跳,跳下去后才知道刚刚那一跳的高度不过三十厘米。可是,从上往下看的视角,明明就像一米高。
丢脸,是必然的。在决定要去攀岩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比不过孩子的。但是,三十多年了,脸皮终究也是长厚了些。我不是害怕被嘲笑,我只是低调。
就让小孩觉得他自己很厉害,因此而长出自信心,也是养育的一个方面。
3
最终,我当然还是松手下来了。哪怕只有五六米的高度,愣是分开了三步走。
第一次,大概上到一半的高度,尝试一下保护绳的力度。卡在不上不下的位置,松手还是不松手,这是个问题。仿佛手一松,就是在跳楼自杀。可是气氛已经到这儿了,就算摔下来,应该也没事。放手,没站稳,屁股着地。
第二次,大概到四分之三的高度,往下一看,害怕,往下退。教练拼命阻拦,我也不管。退了两步,还是有点害怕,硬着头皮深呼吸,仍然没站稳。教练托举了下安全绳,没有摔。
第三次,就上到顶了。小孩已经结束他的课程上来观摩了。这脸还是少丢点为妙,居然没太多纠结就松手了。居然,是着陆最稳的一次。
这像极了小孩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给他搭建的脚手架。从易到难,允许犯错,允许倒退,给他支持,给他信心。
4
整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在教自保和稳重心。也就那么几句话,我听一遍眼睛耳朵就全学会了。而要命的是,“做到”并不容易。
光是跳下来,然后往后倒护住自己,我就练习了不下十次还不得要领。要么小腿试图稳住整个身体,要么手一不留神就撑地,而小孩是蹭蹭蹭爬老高,又轻松跳下往后倒。不是自己亲身体验,完全不知原来这也不容易。
没攀几下,手就开始发抖无力,攀岩鞋也不是那么舒适。而小孩是和我上完同样时间的课,还能在场内蹦跶半小时,一个人也能上蹿下跳玩得起劲。
这是完完全全佩服小孩的一次体验。
5
回家的路上,小孩问我:你今天体验课都学了些什么呀?
学了什么呢,学了怎么保护自己,怎么交换脚,怎么稳住重心。前面都是抱石,最后攀了一下那个高度墙。
你学了交换脚,没学交换手吗?
学了学了……
等一下,这语气怎么微微透露着熟悉感。原来,只是角色交换了呀。学了什么,真是一个不太美妙的问题。
6
养育是一场自我成长。
这是叶月幽老师新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于我而言,正是这样。
这本书叫做:谢谢你愿意做我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