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全能公司,我们也没有全知眼
每个人都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都会生产产品,产品都具有特定一些特征:
1、都有特定的用途
2、都有一套专门的设备、生产流程、机制;
3、都有特定的原材料
比如浩瀚的英语世界简单来说就是26个字母的原材料,我们看到一个事物,都是我们自己本身具有特质的设备、特定流程,从自然界中截取的一个电磁波,制造出有利于我们的生存的产品。
人的感知产品,蛇的认知产品、狗的认知产品。。。。。都是产品,这些产品没有高低之分,都是利于自己的生存。
达克效应:
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
很多时间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处于一个芒然的状态,所以有一句话:人最恐怖的不是不知道,而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能懂得自己的不知道也是需要一定的能力的。
有一次姐姐给我讨论起我家先生的观点觉得不可思议:他怎么能那么想呢?但先生却不觉得自己的观点奇怪,就说: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应该这样去想去做啊,哪里奇怪了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设备、生产流程,肯定会有和别人不一样之处。所以,现在很多人就说,我的观点是什么什么,而不是绝对的是什么什么。就行和菜头在文末总会说一句话:我说的都是错的;还有罗振宇说:如果我们和你们想的不一样,那一定是我错了。很大程度上不仅仅是谦虚,这真的只是代表自己的一个观点。
就上篇文章中的“瞎子摸象”的例子,我们每个人就像具有“全能眼”抑或叫“上帝之眼”。但在现实中,我们不能做到“全能眼”,只能把归结于上帝。但我们至少可以具备一种态度:知道自己不具有“全知眼”,或者说,知道自己的观点只是一个观点,是在无数个观察点上的一点看到的东西。
认识到我们自己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的感知实际上是一个产品,其实就是让我们回到认知的原点,那就是苏格拉底在德尔菲神殿求到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或者说,自知者明。
如何判断自己认知系统的对错?
我们每个人都会生产自己的感知产品,是产品就会有一个的周期,而这个周期是长还是短,怎么去判断呢?另外产品就要不断的去升级,才能不被淘汰,有如何升级自己的感知呢?其实两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判断自己的认知系统的对错。
就像一个产品是不是到了一个周期,是不是需要升级了,那就回市场的反馈就行了。我们认知系统也是一样的,就看通过我们的认知、判断来做这件事情,如果事情失败了,那就说我们需要升级了,已经不适应“市场”了。
如何升级?
切换场景 就像我们写完文章,然后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去看自己的文章,简单来说这就是切换场景。
另外,复盘也是一种切换场景的方式,就是把我们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古代这种方式就有,比如:温故而知新。“复盘”表面上好像是让你的思维重新回到原来的那个场景去,实际上,复盘的时候,你已经身在另外一个场景当中了,你更容易识别那个场景下你的所作所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