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看3D电影的时候感觉那么真切?因为我们在眼睛之外又加了一个3D眼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视觉设备发生了变化。从这些事情上,我们都能感受到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是我们制造出来的。
我们所谓的“看”就是“视觉以特定的流程制造某种特定的结果或者产品”。
大脑的自动纠偏机制
比如我们在纸上画两条直线,直线中间有一个间隔。如果这个间隔足够近的话,我们会认为这是一整条直线,只是中间断了而已——我们的视觉就有这种“自我补足”的能力。
我们的大脑对光有一种纠偏的机制,有一种将残缺的东西补完整的倾向或者能力。
很多人知道“白马非马”这个诡辩,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匹马到底是什么颜色。有人说,那肯定是白色嘛。可是有人是色盲说,他说明明是一匹红马嘛。
你可能会说色盲是功能缺陷,他看到的是错误的。那么如果世界上有一半的人是色盲,那么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呢?
或者你戴上一副红色的眼镜,是不是这匹马就变成红色的了?
如果你觉得这也不能接受,那么我们来看看蜜蜂,蜜蜂的复眼只能识别黄、绿、蓝、紫四种光的颜色,它看不到红色。它看到的这匹马可能会是紫色,那么你能说你看到的就一定是正确的,蜜蜂看到的就是错误的吗?
讨论哪个是真实的毫无意义。我们唯一能说的,是在某种观测方式确定的前提下,它呈现的是什么样子。
用肉眼观察,马是白色的,戴上红色眼镜,马变成红色的。至于马本来是什么颜色,完全没有意义。甚至我们可以说,马“本来的颜色”是子虚乌有的。
我们大多数人说马是白色的,只是因为我们采用了一种类似的观察方式而已(用人类正常的肉眼,在普通光线下看来,马呈现出白色),这并不指向一个终极真理。
既然如此,世界上的争吵也就是难以避免的。即便是具体事物,你看到的,和他看到的,通过视觉系统输入大脑,再输出来的,可能就不是一样的。更何况观点之争了。
盲人摸象——我们都是盲人
“盲人摸象”是一个印度的故事,讲几个盲人凑在一块儿摸大象,最后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像一个梭镖,有人说像一根绳子……
这几个人争得不可开交,而我们觉得很可笑。原因特别简单,对那几个盲人来说,我们具有“上帝之眼”。
我们的眼睛能告诉我们大象是什么样子,我们能够看到大象的整体,而那几个盲人只是摸到了大象的一个局部。
佛教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我们对于整全的世界缺乏认知,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片面感知,进而争执不下。
这些盲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那么激烈的争论呢?
任何一个感知,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合成的。借用佛教的话就是“因缘和合而成”。
盲人的手摸到的是大象的不同部分,而不是大象本身(全身),所以,他们得到的认知其实是不一样的。
但是,盲人对于自己的片面性,也就是自己输入的差异是没有感知的,他们以为每个人摸的都是象,所以,当结果出来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觉得不可思议,认为是对方不可理喻——
这就是说,由于设备的不同,即使输入的东西是一样的,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设备差别,这一点跟盲人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对不一样的输出结果非常诧异,甚至不能容忍。
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类似的,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感知系统)。
感知系统就像是一个流水生产线,输入+加工+输出,即使是完全相同的输入都可能产出相差很大的输出,更别说不同的输入了,产出完全不同的输出那也不奇怪。
接受我们之间的不同,接受这个事实。避免无趣的争论,把宝贵注意力放到其他重要事情上去,放到理解底层逻辑上去,而不是纠结于(看起来重要却不那么理智的)表面现象。
同时,也要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试图不断感知自己“有知”背后的“无知”,达到“我知道我不知道”,这也是刻意练习、提升我们认知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论,说不准最终会在潜意识里改进强化了认知,达到“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境界。
作者:至朴心理长歌与浮生,至朴心理是一家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
这是长歌与浮生的【浮生专栏】第07期。
心理咨询与商务合作请:可以留言您的联系方式。
至朴心理祝福您,活出生命的绽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