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一段时间的《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读书会,最大的收获有两个:一是学会了发掘孩子的“在地性资源”,也就是属于孩子的独特知识与能力;二是掌握了叙事治疗里关于“问题外化”的重要概念,也就是把问题和人分开,认为“问题”不等于孩子这个“人”。我把这两个概念都在日常育儿生活中进行了实践,效果不错。
“爱吃手”的“小怪兽”
我生女儿比较大龄,我和先生都已经是人到中年,又经历了一些波折,所以女儿从出生起就是全家的中心,自小娇养,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其中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是:晚上要吸大拇指睡觉,想尽了各种办法都没有用。我还曾经花几千元去学习“布隆贝格韵律运动”,也没什么改变。
那天刷牙的时候,我和女儿聊天。
我:宝宝,那个叫“爱吃手”的小怪兽老是晚上来找你,你烦不烦?
女儿:(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烦死了呢,它天天晚上来找我,我要打死它。
我:它会让你变丑吗?
女儿:它会让我牙齿暴起来,长蛀牙,手指头上长一个坨,手也不漂亮了,我要把它丢掉,打死它。
我:你需要爸爸妈妈帮你赶走它吗?
女儿:我要爸爸晚上握住我的手。如果我不吃手了,爸爸可能会奖励我一个叶罗丽宝盒。
第二天早上我又问女儿:“昨天晚上爱吃手的小怪兽来找你了吗?”她说:“来找了我一下,我把它赶走了。”我做出很高兴地样子问:“哇,你这么厉害呀!你是怎么做到的?”她说:“我要爸爸握住我的手,它呆了一会就走了,后来我就睡着了。”后来的几天,我经常问问女儿赶“小怪兽”的进展,开一周一次的家庭会议的时候也真诚地感谢她赶走了“爱吃手”的小怪兽,让我很开心、很放心。她也会照样学样,感恩爸爸和她一起赶怪兽。
后来,爷爷奶奶也知道女儿在赶“小怪兽”了,打趣她:“听说你把爱吃手的小怪兽赶走了呀?”女儿急切地纠正:“已经打死了呢!是我和爸爸一起把它打死的,再也也不会来找我了。”
大约花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困扰我们几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摸眉毛的“小可爱”
女儿还有一个坏习惯,要摸大人的眉毛睡觉。更小的时候,宠她的爸爸甚至还会把头伸到婴儿床上去给她摸。
这一天讲完睡前故事,气氛不错。我轻松地问她:“那个摸眉毛的小怪兽还是天天来找你吗?”她说:“摸眉毛不是怪兽呢!摸眉毛是公主。”大约她觉得摸眉毛这个习惯不算很坏,毕竟摸的也是爸爸的眉毛,她很舒服。于是我们又展开了几次“问题外化”的对话。
我:小公主是不摸眉毛的,小公主一个人睡很大的公主床。
女儿:那就是“小可爱”。
我:好的,那你今天晚上能把这个“小可爱”管理好吗?
女儿:能啊!
我:你要妈妈帮你什么忙吗?比如给你找个可爱的布娃娃抱着睡?
女儿:好的。
于是,我给她找了一个小布娃娃。几天后,她告诉我:摸眉毛的小可爱已经管理好了,晚上只来了一小会儿。
我:你做得真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女儿:它来找我,我就摸布娃娃。摸一会就睡着了,有时候也没摸,因为这个布娃娃一点也不柔软,不是毛绒绒的。
我:这样你也能管好啊,真了不起。你看妈妈的眉毛,都快掉光了。你爸爸也慢慢地老了,眉毛也会掉的。
女儿:不好意思,妈妈。都是我小时候摸掉的。我已经把摸眉毛的小可爱管理好了。
我:妈妈今天晚上给你找个毛绒绒的娃娃,你肯定能管理得更好。
还有好多“小怪兽”
改掉了两个坏习惯后,女儿很有成就感。她问我们:“我除了爱拖拉和爱生气,还有什么坏习惯?”她爸爸告诉她说:“这些都是可以改掉的。”
日常说话的时候,我也会使用“外化”的概念,用拟人化的比喻把问题和孩子分开,引导孩子自己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当她一有进展,就发掘她的“在地性资源”——“你是怎么做到的?”不断强化她内在的力量。
我儿子一岁三个月,正是“伢妹岁半,翻坛倒罐”的时候,调皮好动得不得了。我问女儿:“弟弟太淘气了,你给他的行为取个名字吧!”她说:“是一个叫爱捣蛋的小怪兽来找弟弟了。”我说:“弟弟现在没有你那么大的能量,不像你有能量赶走小怪兽。弟弟捣蛋的时候,我们就一起保护他,帮他赶怪兽好不好?”女儿很高兴地答应了,也很乐意照顾弟弟,阻止他做一些危险的动作。
“问题外化”和发掘孩子的“在地性资源”的理念,让我觉得和孩子的对话轻松了很多,育儿也变成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坏习惯也不怕、不急、不躁,不就是一个“小怪兽”吗?孩子肯定能想办法赶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