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周主要阅读《香帅金融学讲义》中的第三章“投资银行:改变市场生态的新物种”,之前一直追的一位文字特别好的博主,之前在英国从事的就是投行工作,对投行工作的印象是非常高大上的。读完这一章对“媒婆”的比喻印象深刻。证券的发行承销是投资银行最吸引眼球和最赚钱的核心业务之一,投行在其中扮演的“婚介中心”的角色。而投行的另一项传统业务:兼并收购,旨在通过资产重组提高效率、创造价值,投行在其中扮演再婚市场的中介,所以,投资银行的本质就是资金中介。

作为过去100多年来最惹人注目的行业,很少有人能给投资银行下个准确定义。因为投资银行就像一个不断演变进化的新物种:发行承销、兼并收购、投资顾问、零售经纪、杠杆收购、量化交易、资产证券化,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业务线纷繁复杂,很难一言以蔽之。
投行的传统业务是发行承销、兼并收购、投资顾问,而零售经纪、杠杆收购、量化交易、资产证券化则是投行的非传统业务。
投行的变形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资金和监管两个因素的变化,犹如生物的双螺旋DNA(脱氧核糖核酸),决定了投行这个“新物种”的演化进程。资金从稀缺到富余,业务从融资到投资。
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而监管“加强”和“放松”的循环往复决定了投行变形创新的速度和力度。
说到监管以股票为例。截至2020年3月,A股市场实行的是核准制(除了科创板外),欧美以及大部分国家上市则是实行注册制。
在注册制下,上市融资成功与否的决定权主要在市场。监管机构主要对企业报送的文件进行形式审查,不进行实质审查。也就是说,监管层只管文件中的信息披露是不是准确,至于这家企业是好是坏,由市场自己决定。
核准制则不一样,监管部门不仅要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还要对企业进行实质审查,剔除那些不好的公司。也就是说,监管部门会对上市企业的质量进行把关,充当“市场质检员”的角色。
两种不同制度导致监管权力不一样:在欧美国家及我国香港地区等金融市场上,监管部门只对企业是否充分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负责;而中国的监管层在企业上市中被赋予了生杀予夺的大权。
花呗与京东白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先说结论:花呗和京东白条,都是网络信用卡,它们都和资产证券化有密切的关系。
何谓资产证券化?
在给定的流动性下,如何打开资金供给的口子?投资银行家们开始琢磨新的金融工具:房地产抵押贷款大多是二三十年的长期贷款,这些天量的贷款趴在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上,完全没有流动性。如果将这些贷款打包起来做成债券,以每月还款的现金流作为债券收益,再转手卖出去,回来的钱又可以继续放贷赚钱——这个将长期贷款(银行的资产)进行“证券化”的金融产品被称为“转手债券”,这也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更重要的是,资产证券化将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的楚河汉界打破了。银行贷款属于商业银行体系(间接融资市场),债券属于投资银行体系(直接融资市场)。1934年以后,这两个体系严格分业,泾渭分明。资产证券化的出现,将美国政府死守了几十年的分业经营击穿了一个大洞,为后来各种金融创新开辟了更大空间。
花呗借给消费者的资金来自哪里呢?一小部分来自企业的自有资金,另外很大一部分就是通过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筹集的。
花呗通过资产证券化筹资非常自然:用户在花呗上借钱,逾期要付利息。过亿人使用花呗,意味着每个月花呗都会有相对稳定的利息收入,也就是金融术语中的“稳定现金流”。花呗将这些贷款打包做成债券,卖给商业银行、券商、债券基金等投资者,再支付部分花呗收到的利息给投资者。也就是说,用户的负债其实是花呗的资产,卖出去的债券叫“资产支持债券”,整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花呗获得了10%的利率差(花呗的逾期利息是15%左右,这利率真得不低)。
这个模式其实就是国际通行的“信用卡贷款资产证券化”模式,美国运通、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机构的信用卡贷款多是采用类似模式进行融资的。除了花呗、京东白条这种网络信用卡外,交通银行、中信银行也都是将自己的信用卡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
不管是信用卡贷款证券化,还是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拥有稳定的、有保障的、持续的现金流。这其实是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首要条件,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全球市场上住房抵押贷款仍然是资产证券化主体的原因——在欧洲和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分别占到资产证券化市场的60%和80%以上。因为相对而言,房贷的利息是最稳定可靠的现金流。
2017年,中国推出了第一单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新派公寓权益型房托资产支持专项计划。随着中国“房住不炒”政策的加强,有人开始担心房价下跌会引发中国的“次贷危机”。实际上,由于中国高达30%~70%的首付比例和各种严格的贷款政策,中国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还不需要考虑次贷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存在“次贷风险”。
现金贷的风险在哪里?
现金贷和普通的车贷、房贷、信用卡贷款有什么区别呢?不管是买车、买房还是消费,都是有具体消费场景的。对于放贷方的风控而言,有消费场景的贷款,资金去向是可以追踪的,所以风险更低。而现金贷是一种用于个人短期消费的纯信用贷款,贷款机构不过问资金去向。资金可能会流向股市,甚至赌场,而且不追踪贷款去向,就很难测算借款人的综合借贷情况,多头借贷的现象会非常严重。另外,你只要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现金贷的年化利率其实非常高,普遍超过36%,有的甚至达到了100%。
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永远是匹配的,普通投资者在面对市面上的各色互联网理财产品时,需要保持冷静态度。如果市场上有号称收益率超过10%的“低风险”理财产品,那很可能是不实的广告之词。原因很简单:除去各种手续费、通道费、销售费及互联网公司自身的收益,回报率不低于15%的项目才有可能支撑10%的收益率。环顾四周,在资本回报率比较高的行业中,食品加工业的回报率是13%,医药制造业是11%,家具制造业是10%。如果有这样的项目,银行早就赶着去贷款了,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尤其需要打起精神仔细分辨。
对我的启发和可以践行的点
【启发】
1、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杠杆收购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一。中国目前的情况和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情况有点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企业家们大多年届花甲,他们的下一代基本上都是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的80后和90后,很多人不愿意接手家族企业,所以现在很多利润不错、经营稳健的中小企业都有被出售的可能性。再加上目前全球利率下行、资金便宜,杠杆收购的成本会更低。因为一旦被杠杆收购,目标企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溢价,是不错的投资标的。
2、印象比较深的是中国主板的换手率是600%,即一只股票在一年之内要转手6次。每一笔证券交易都要交“过路费”(包括佣金、印花税和过户费,大概是2.5‰的费率)。这么高的交易频率让券商赚取了更高的费用。
【可以践行的点】
1、要注意花呗的及时还款。
2、选择投资产品时,收益率超过10%的产品要特别小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