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晚明时期的中国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全球化的滚滚潮流之中: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从最先来到中国的范礼安、罗明坚、巴范济、利玛窦四位传教士开始,历史的车轮从来没有刹车片。贸易顺差的刺激、亘古文化的差异、外交策略的博弈都在推动着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的蜕变。1840年以来,华夏之辈历经迷茫与徘徊,在抗争、学习、冲融、变革中成长。中国走向了世界,世界也进入了中国。
任何贸易的不平衡都可能导致新的危机——鸦片战争都爆发——这是东西方文化冲突不可调节的剧情,也是中西贸易自唐代以来长期不平衡的反映;是西方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向全世界扩张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东方巨龙从沉睡中苏醒的第一声喘息。
晚清时代的落败有一个相当漫长的缓冲区间:徐光启、李之藻、汤若望、苏克萨哈、鳌拜、李鸿章、谭嗣同;顺治、康熙、雍正、光绪、宣统;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无论是乾家之学还是经世致用,无数志士为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苦苦挣扎——与早期传教士对中国文化对评估和发展走向对规划殊途同归。人类智慧是互通的,有自然规律衍变的相似,也有多才世界影响下形成的特异性。华夏之汉,向来包容万象,学习、了解、掌握,并超越是刻在民族个体血脉中的力量。
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就是沙砾,渺小且荡不起任何涟漪。马勇先生是仁慈的,对处于“当下”的古人评价得相当客观,这是一个学者从骨子里对历史轨迹的尊重——同为学术人,相当钦佩。对慈禧、溥仪、婉容、袁世凯的评价自古骂声不绝,可你怎知在当时的境遇里,他们也曾力挽狂澜,也曾试图扭转乾坤——纵观千古,他们的无奈和无力感远甚你我,谁能说当时的权衡和决策不是最优解呢?换个角度解读历史,会得到不一样的感触。
二十年,是中西思想的碰撞,也是观念到制度到变革。伟大民族的觉醒,中国社会结构的急速变迁,死亡与新生撕扯着苦难的中国。“历史不容假设”,华夏文明用这坎坷悲怆的二十年完成了西方世界近百年的路程:中华血脉每向前一步,都作数!从黄河一隅到今日四至,因包容而吸纳,因融合而广阔。伤疤的累积与覆盖,历经沧桑正道、因缘种种,这个背负千年历史疮痍的民族,必将在漫长的岁月中璀璨绽放!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史为鉴,山海自有归期!
后记:记忆是有味道的,时间就是一种信物。300页的书籍算不上大部头,却拉开了历史的序章。泡一款叫山海的普洱,用一盏茶的时间,跟着先生看大好河山,读曾经的满目疮痍。
![](https://img.haomeiwen.com/i8559685/18c211c2a97f1e6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