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与二次元同事妹子喝一杯的夜晚,被烟呛到不行。室内禁烟,在上海小酒吧,不存在的。
这位妹子,长发及腰,穿衣打扮仙侠气息很重。常穿汉服翩翩起舞,爱打网游组团练级、科幻漫威一部不落,写得一手好文章被主编大赞,敲得了代码后台运营hold得住,最近新学的技能是玩古琴,据说看综艺也喜欢开YY和朋友一起边看边讨论。
我们两人,地域一个南一个北,口味一个清淡一个咸辣,看电影看小说一个现实一个科幻。大概也只有酒精能让我们凑到一块,就这样成了酒友。
在她眼中,我就是一个现充。
虽然出生于电脑开始普及的世代,三年级开始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虚拟世界于我,始终构不成生活方式。小学三、四年级注册的QQ,学会网上聊天打字,玩小游戏,依赖度娘写作业,看言情小说(始终觉得网络言情小说是消磨时间放松心情的快消品,不值得买实体书,因为完全绝对不会再看第二遍。从小时候就不喜欢重复看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情节和情绪不需要重复,留在当下就足够。没想到后来做书当编辑,一个文稿三审三校,又一个物极必反的代表。)
她说我散发一种都市女生的气息。“都市”这个词就跟“文青”一样,当气息作为一种标签贴在人身上时,就变了味。作为城市移民二代,我就曾经自怨自艾没有一个天真烂漫的被自然包围的无邪童年(即使“无邪”也只是自己的yy)。因为城市的社会人为景观远多于自然景观,接触一种彻底放松不造作的机会就少了,于是自我意识很早就觉醒:
小学一年级开始自己坐公交车上下学(一直被我爹拿来当作自己教育成功放手让子女独立的谈资,也许是九零年代末下海经商潮忙碌的父母心比较大,对城市的治安体系还挺放心),一个人上下学的路上,无聊到会讨厌新修的柏油马路在毒辣太阳下散发的气味、会数车窗外的马路上那一条一条刷刷而过像工厂流水线一样的单白线有多少条、会常常忘记带钥匙被锁在家门外懊悔地打给妈妈被她骂几句,然而她也不会因此提早下班回家,我就在小区找一个没有孩童嬉戏打闹和老人妇女闲话家常的长椅上背明天早读要默写的课文。听起来多么没有童真是不是,竟然不是去邻居家待一会或者发小家玩耍,那是因为整栋楼的邻居我一个都不认识,到现在也是,也没有所谓邻居发小。
记忆中几乎就在这种独来独往中长大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现代都市气息的来源?当然我也是有从小学认识到现在的好友的,只是我们从小的社交活动呢就是去火车站附近的商场逛饰品店唱片店、看电影、在麦当劳里吹冷气吃甜筒……就暂时回忆到这里,这是小学六年级的暑假,青少年开始就更乏善可陈了。
我回敬她是一个“仙侠气很重的古风女子”。她来自洛阳,听起来很美的古都,充满中国古典的文化想象,十分符合她的人设,就像我是来自天高皇帝远的南方小岛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没有自己聊过她的童年,只知道父母是北方工业城市里厂里的职工,发小成群的大院子弟,从小飙自行车的风一样的女子。
人究竟是被何塑造而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