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由来

作者: 腊梅5朵 | 来源:发表于2024-06-10 07:27 被阅读0次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端五节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称谓最多达二十多个。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五节,也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粽包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端午节、地腊节、诗人节、娃娃节、女儿节、香包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称谓。

    端五原意指每月初五日,“五”与“午”同音,端五又称“端午”。唐代,因唐玄宗为八月五日出生,为避“五”字讳,“端五”又改称“端午”。

    端五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过端五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并有许多典故传说。

    端五节称谓多,还有众多的俗: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挂菖蒲、艾叶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孩童涂抹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

    端五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表明了端五节起源的岐出。如古代吴越族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由来也众多,关于端五节的由来有:

    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的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累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大夫,他反对楚国屈辱求荣,主张连纵抗秦,遭到了楚怀王和权贵们的排挤,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后来,秦国大军攻破了楚国的京城——郢都;62岁的屈原目睹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在忧国忧民的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尽了。

    此传说见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尸首。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他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五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汨罗江中捕鱼的渔夫们闻讯前来打捞,却总不见屈原的尸身,为了避免屈原的尸身被鱼虾蟹吃掉,人们就用艾叶包了糯米投进江中。此后,人们为了表示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每逢端五节,都要吃粽子、划龙舟等纪念活动。

    赛龙舟。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岸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干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北宋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雷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竞赛的热烈场面,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赛龙舟的激烈壮观景象。

    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灭掉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城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五节亦为纪念伍子胥的忌辰之日。

    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父亲掉进江中淹死了,却不见尸体浮出水面。当时,曹娥年仅14岁,为了寻找父亲的尸体,昼夜沿江哭泣。过了17天,她在五月五日也投江自尽,奇怪的是、五天后曹娥抱着她父亲的尸体双方浮出水面。人们被曹娥的孝心感动,

    官府为曹娥立碑颂扬孝道,从此传为神话。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相传曹娥墓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孝女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处兴建了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改名为曹娥江。

    纪念现代革命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英勇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五日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五节。

    悬艾叶、菖蒲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五节,人们把插艾叶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长安城乡,人们或采集或购买艾蒿,将艾蒿或插进或吊挂在门框上,有的直接放在门旁、驱疫防病。家家洒扫庭除,以艾叶、菖蒲插到门楣上、悬于堂中。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子黄。这里端阳,那里端阳;处处都端阳。”从医学防病讲:艾叶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可祛寒湿、暖子宫、驱蚊蝇等药用作用。

    相传,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官府一面镇压,一面造谣惑众。黃巢率起义军到河南邓州,逃难妇女携两娃说:“黃巢要杀百姓!”

    黃巢说:“我是黃巢!回去给百姓说:家门挂艾草的不杀!”妇人回去后广为宣传。果然黄巢率起义军在端五节攻进邓州,只杀县官恶霸,开仓分粮,不杀挂艾草的人家。从此,百姓为了纪念黃巢,便形成了端午节悬艾叶风俗。

    自2008年起,端五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五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五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龙舟香囊吃粽子,挂艾比武荡秋千。

    端五节气由来久,诸多民俗雄黄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端午节的由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fi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