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对杂物的执念,才能收拾内心的糟乱。
——山下英子
《舍:做减法的勇气》,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最新作品。中文翻译书籍今年5月出版,全书正文共9.8万字,242页,定价45元。
这本书通过六个章节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在工作、社交、情感和思维等方面进行断舍离,消除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实现自立、自由、自在。
1、何为断舍离?
人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白。时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韵。人与人亲密有“间”,才能出现余力。断舍离就是创造“间”的方法论。
断,切断对现在的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信息流入。
舍,舍弃以前下意识囤积的对“现在、此地、自我”来说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信息。
在反复的实践“断”与“舍”的过程中,才能听懂自己内心的声音,真正的热爱自我,获得审视自我和周边全局的能力,达到自由自在的输出——“离”。
断舍离是选择重要物、事、人的思维方式,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把断舍离等于扔东西的说法,其实是对断舍离内含的巨大误解。
2.为何断舍离?
如今我们已经不再面临着“面包不足”的困窘,却不得不承认生活处于“资料过盛”而陷入困境的事实。
看得见的世界中的杂物的混乱,体现了看不见的世界中的思维情感观念的混乱。
本书将断舍离的焦点主义、三分法、留白法应用于做日程表、处理信息、提高会议效率等多种工作场景,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物、事、人上,摆脱瞎忙和低效。
断舍离思维不仅能帮助我们发现工作的优先顺序,也让我们看清楚“哪些工作可以不做”。
3、如何断舍离?
人总是考虑东西的有效性,而忽略了必要性,既东西能用,但对我无用。能用是以物品为轴心的视角,不用则是以自我为轴心的视角。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书中介绍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工作方法——三分法。
三分法是指将东西分为A、B、C三类,进行归类整理的方法。
比如说将处理对象分为三类:
从使用频率上来看,经常使用的,偶尔使用的,几乎不用的。
从价值上来看,重要的,不重要的,无所谓的。
从情感上来看,喜欢的,讨厌的,无感的。
如此分类,我们就能很快发现什么该扔,什么不该扔,也会认识到自己对待物品的价值观。
此外, 我们还可以将工作按照时间轴的过去、现在、未来分为三部分。
过去的已经完成的工作(保管)。
现在的正在推进的工作(进行)。
未来的还没有完成,但无需立刻完成的工作(保留)。
将工作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后,还可以对现在部分进行再次分类,比如可以分成今天、明天、下周之类的,这样就能更清楚地高效工作了。
此外,作者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介绍如何进行信息的高效输出。
山下英子将每次的信息输出当成编情书。情书里面包含有三个信息,第一个就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第二个是我对你很关注,第三个是希望你尽可能的喜欢我。
无论是在写作、销售还是洽谈,三点信息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并不是一决胜负,你死我活,能让双方获益才是真正做好了工作。这点对于我也是很有启示的。
《老子》里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求学问就要每日积累,求智慧就要每日抛弃。
【本期话题】#断舍离带来的受益#,下方留言,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断舍离让自己成长的故事吧。文章首发于公粽号:思齐观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