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对读书有怎样的疑惑?
关于读书,你是否也会有以下的感受呢:
-
明明读了一本自我感觉很实用的书,读完之后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感觉只是得到了一些信息
-
明明是买的热销榜畅销书,还没读到一半,发现这本书不符合自己的口味,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内容
当对于读书的疑惑越多,我们便开始怀疑自己可能不适合读书,或者产生即使读了书反正也会忘记的想法。从而在宝贵的时间里,舍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读书,更多的是沉浸在短平快的游戏、短视频、综艺里。
我们不仅会感觉读书无用,甚至还会存在一些偏见,比如与励志相关的肯定就是鸡汤文,科普类的书籍肯定是无聊乏味;或者我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已是常态,根本用不着读一本本厚重的书;又或者,如果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打卡很多本书,完全是浪费时间。
事实上,我们对读书存在着很多认知误区,并不是我们不适合读书,而是我们没有掌握读书的方法,当我们能以更科学的方法读书时,我们不仅能收货知识,还能让自己的心智得到成长。总是,读书是一个延迟满足的过程,一本好的书籍一定能够让人有所顿悟。
2. 我们对读书存在哪些误区?
关于阅读的一些常见误区:
-
将书的所有章节和内容全盘吸收
一本书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往往只有少数几个,有的章节或段落内容是重复的论证;引用作者的观点,即“我们没必要去了解杰斐逊接下来所引述的事实到底是什么。”
-
更倾向于阅读某一类或某一领域的书籍
拓展书的边界类型能更好的开拓大脑认知区域,所有的学科往往都有其关联性
-
对读书的要求在于数量而非质量
读书在精不在多,当一个人能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时,他的程度就可以与作者相匹敌了;很自然的,一个好的学生可以成为老师,一个好的读者也可以成为作者
-
对着目录框架做完思维导图就是掌握了全书核心思想
目录框架只是作者所绘制的阅读地图,如果我们了解了地形,我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方式重构一个完整的知识地图
-
只有认真的做好标注和笔记才算读书
在更高层级的阅读方法里,我们所做的标注不是划线、笔记、折页,而是对作者做出提问,或是多个作者之间进行沟通的某个问题的辩论笔记;另外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来细细研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