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对别人妄加评论,站在他的角度,你才能理解他的视线。站在自己的立场,就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很久以前都是开始,我就不再随便去品评别人的言行。因为只有明白他的处境,了解他的过去,才能真正理解他的选择。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对他人的评价——
一个男人,连这点尝试都不敢?!
这人目光怎么这么短浅?!
就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看你高兴的!
就这种水平?我随便就达到了。
……
其实:
所谓胆量,取决于你承担后果的能力;
视野格局,与经历的事情密切相关;
起点不能决定上限高度,却能决定下限所在。
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道理也并不难懂,有时候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也许就能明白。
——你的习以为常,可能是他的一道天堑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以县份来称呼家乡,所以我和同学说回家需要一整天,几乎没人相信,百公里不到的路程你跟我说一整天?
其实是这样的,由于地处偏远,村里只有唯一的一趟客车,而且下午三点才从县城出发,走山路回家。所以不管早上多早起床赶车,都得晚饭时间才能到家。
起初,我还耐心地跟同学说明车次的情况,次数多了自然也少了耐心。
客满即走的滚动发车,自然很难理解一天一趟车的感受;常有亲友助力的人,也很难体会一个人上医院的辛酸。
当你坐缆车上山,请不要评价攀登人狰狞的表情,因为那是你不曾经历的旅程。
——没有站在他的角度,不要评价他的视野。
小时候坐车总有种疑惑,路怎么比车身窄那么多?于是忍不住问了司机,司机的回答是:这很宽啊。
那时怎么也想不通,直到有一次我坐到了驾驶座上,我才知道原来副驾驶和驾驶的视野是不一样的,路原来有这么宽。
同样的,一些大城市的人对事业的规划多倾向创造与打拼,而出身农村的人却更青睐稳定的工作。
温州的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当公务员,这是市场视角,他们认为经商是出路所在。那么,转身站在农村父母的视角,工作相对稳定,不用操劳农作的教师、公务员,又何尝不是一份好工作?
有人说年轻人不应该在工厂流水线“耗费青春”,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多少错。但相比之下,工厂薪资稳定,一年到头好歹有个盼头,总比农作的看天吃饭来的安心。
视野是基于立场存在的。站在谷底的人,或许理解不了你所描述的日出,但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晨曦。
——审美,也存在圈层壁垒。
自小,我所接触的事物大多是以实用为核心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在物资匮乏的地方显得有些苍白。
衣服,首先要保暖,然后是好看,最后才是时髦;吃饭,首先要吃饱,然后吃好,最后才是吃出花样。这是我们的一贯审美。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对一个事物的评价顺序是:好用,好看,好有意思。
当一个电筒灯泡坏了,即便它还有验钞功能,它也已经失去了作为电筒的价值。
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好像有了新的定义——好看,好用,好有意思。
随着视觉传达在传播领域的分量加重,“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瞬间冲动渐渐多了起来。一件衣服,首先要好看才能激起继续往下了解的欲望。
不论是实用型审美还是视觉型审美都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一个工地上干活的人挑了一件耐穿的牛仔裤,一个前台接待的女白领选了一条大方得体的裙子,他们的选择有问题吗?
做出的选择,多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站在自己的角度评价别人的选择明显是不全面的。
观点,是站在特定的角度看到的东西。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要轻易发表别人的看法。
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切身体会对方的水深火热,这样才有发言权。当然,如果亲身经历过,也许你会选择保留发言权。
有些“你认为”的东西,却恰恰在你的视野盲区。
横看成岭侧成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