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班主任的非常叙事》读后感
跟随杨雪梅老师读写有半年的时间了,在绞尽脑汁完成一篇篇文章又面临一次次挫败中不断探索教育叙事的写作之路,每当我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中时,我会翻出《特教班主任的非常叙事》来,把它当做教科书,学习模仿叙事的方法和风格,总结叙事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为继续写作增添勇气和动力。
题目小特新,叙事一波三折,情感真挚流露
与杨老师的初识是在新网师班主任成长的第一次预习作业点评上,因为评作业的老师给予我了一个优秀等级,就有机会让杨老师点评作业,但是这份作业说实话我自己都拿不准,在交稿之前题目还改了又改,原来的题目定的是《用心经营教育生活,塑造有趣灵魂》,后来把题目改为《用有趣的灵魂影响心灵》,杨老师看过后点评说:“看你写的很认真才给你评优秀作文,但这篇文章存在极大的问题,就是题目与正文不相符。文章内容并不是写老师有趣的灵魂是怎样影响学生心灵的,这样的文章一看就是病文,距离发表还差的很远。”杨老师的话很直白也很在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经常评学生的作文要求学生要做到选材与主题相关,怎么轮到自己了却能犯这么大的错误?不禁脸上一阵阵烧的慌。真是听起来明白做起来难,真正拿起笔才能体会学生对作文的愁。在杨老师的《聊聊写作》直播专题中,老师特从编辑和读者的角度分析题目的选择要杜绝宽而泛,一定要小特新明。这样我想到了自己的题目,太大太宽,自己觉得很有寓意,但却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翻开《特教班主任的非常叙事》一书,第一章《特殊的童心,细丝慢品》都是故事性的叙事。题目小特新,情节一波三折,情感真情流露。一打眼《老师,你小心点》就让人不禁一惊,难道第一篇就在写刺头学生的威胁?迫不及待的翻看一张写有“老师,你小心点”的纸条,把作者和读者带入了深深的谜团之中,跟着老师一起狐疑寻找“真凶”,读到最后却让人热泪盈眶。原来这是一个女孩子对老师的关系:“老师,你小心点!最近咳嗽的厉害,要注意休息。”这让我渐渐明白杨老师那句话:“从头到尾平铺直述不会引起读写的阅读兴趣,故事要有波澜,要体现矛盾冲突点和问题转折点,教育叙事就像小说那样要情节波澜起伏又耐人寻味。”
“不做孩子太久了,我已经忘了年少的内心原本是那么简单明净,忘不了不饰装点的言语间可能蕴含了更难以名状的深情。一个思维偏执固化总把孩子的言行举止往坏处想的老师,却是不能不小心点了。”这是杨老师在记录收到学生塞纸条提醒老师“你小心点”,本以为是谁要报复老师,没想到是孩子们提醒老师注意休息,是孩子温暖了老师,亦是老师为孩子的温暖动情,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多么有温情的老师啊!从杨老师的这段结束语中,我读出来老师的真情流露和深刻反思。没有引用名人的话来佐证,只是用自己的深刻富有哲理的感悟来表述,可见杨老师是沉静的深刻的。想想自己的每篇教育叙事故事的结尾总是要找到某位教育专家的名言来做结,例如:苏霍姆林斯基说,阿德勒《自卑与超越》里说,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显的厚重和深邃。
题目精准明,叙事言简意赅,事理厚重深刻
第三四章的内容就开始由叙事向事理转变,《用智慧的纠错引领孩子健康成长》这篇文章就“5=2+0的现象,” 来归因孩子在校五天的训练,周末两天全费的形成原因。是因为家长的错误教养模式造成的,第一类家长的过度骄纵给还子传递了我是弱者所以你们要为我服务的信息。对于这类家长的整改措施是让家长明白爱和给与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最关键的是养成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类家长模式孩子,孩子缺少家庭的关爱就会变成透明人,唤醒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柔情才是最关键。这是关注孩子日常成为表现而产生的深入思考。我们的班主任们,每天都在重复的做着相同的事,大家的做法都是相同的,有沿着理论深度去思考才会有深刻厚重的事理。
在这一类文章的引领下,我也试着从叙事到事理转变,在写《遇到难缠的家长怎么办》这个话题时,我从三个方面分析难缠家长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一、面对VIP家长,既要特殊优待又要一视同仁。面对在校长室里拍桌子要求特殊优待的家长,要真正的换位思考,去理解家长的自卑和脆弱,想家长之所想,及家长之所急,照顾到家长的难处。在集体活动中对家长孩子一视同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了,帮助寻找到归属感。二、面对双标家长,既要探寻根源又要寻求蜕变。有些家长要求老师公平对待孩子,而他的孩子却不遵守班级纪律。班主任要具有发现问题本质,并根据情况因势利导转变局势的能力。要能看透这样的“双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的背后隐藏着童年的“公平创伤”的心理阴影,而妈妈自己想要的公平无非就是孩子的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跟随老师成长。当家长看到老师待自己的孩子真心实意毫无偏薄的时候就会认同老师的做法,把老师当成自己人,当成可以背对背的依靠。三、面对无措家长,既要深度剖析又要引领成长。性格粗暴的家长往往会养出唯唯诺诺毫无阳刚之气的孩子。然而简单粗暴的爱确实赤裸裸的伤害,好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所以还处在棍棒底下出孝子,靠批评否定打压希望让孩子幡然醒悟奋发向上的错误期待中,岂不知越是这样孩子越懦弱家长越抓狂,那么如何用专业引领暴戾家长学会去表达爱,养育一个阳刚男孩就成了班主任转化无措家长的基本功。这篇文章是我取自三篇教育叙事整合而成,刚起步有7000多字,经过不断的删减,将生动的细节描写变为平实的叙事,将一波三折理顺为起因经过结果,逐渐缩短为全文4000多字,由简入繁难,由繁删简更不易,总是怕删除之后叙事不清,所以现在看来,这篇文章的叙事还是多于说理的。
《巧用心理效应撬开家访之门》中,单纯曝光效应就是多跟学生家长交流,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获得孩子的接纳认可,打开家校沟通之门;登门槛效应,线提交的要求逐渐缩小同大要求的距离。让家长在不断尝试和收获中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打开家访的大门;表露互惠原则,就是抓住人的“投桃报李”的互惠心理,班主任先自我表露心意,进而让双方更积极的互动,从而取得更好的家校配合。
我们平时在工作时,更多的是凭经验做事,很少去探究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很少去关注家长不配合,学生闹情绪是跟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征有何联系,也很少去研究孩子的每个行为动机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心,只会一味地陈述事实,缺乏深入的思考。将平常的小事,与心理学效应相结合,老师的言行就有了理论依据,思考就逐步深刻。越写明白,杨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读《发展心理学》、《教学中的心理学》等理论性著作。事理归述是最折磨人的部分,叙事部分我们可以洋洋洒洒一大篇,可是说理就需要高度凝炼由浅入深层层剖析,我们常要求学生夹叙夹议,一事一得,可是轮到自己却是绞尽脑汁也把握不了精髓,我写这个教育故事但是是要表达什么?是为了反映某些教育问题,揭露某种教育现象,还是顺着某着教育问题,如探寻问题本质;还是针对某些教育问题提出整改策略?这都需要用心去深入挖掘。唯有刻意练习方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