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上好班级心理课。钟志农答疑50问。

和上好班级心理课。钟志农答疑50问。

作者: 品良之家 | 来源:发表于2023-01-27 17:27 被阅读0次

    第一,心理课的专业性要求到底是什么?

    掌握团体运作规律和团体进程。营造良好氛围,能够运用辅导过程中相通的反应技巧和互动技巧。能熟练把握心理课特有的操作要领,重体验不重认知,重引导不重教导,重目标不重手段,重口头交流不重书面活动,重真话不重有无错话,重氛围不重理性探讨的完美重应变不重原定设计重自我升华不重教师概括总结。

    拥有良好的辅导教师个人素质,有令人信赖的人格特质(真诚。尊重同理心热情。人性化)。有良好的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遵守专业伦理。注意保护学生隐秘和隐私,在团体场合下。不无节制的深挖学生的家庭关系细节。顾及当时学生及其背后家庭成员的内心感受,处处以人为本,并以助人自助推动学生心灵成长为己任。

    第二。心理辅导课上的像班会怎么办?

    问题并非出在主体的选择上。有可能出在另外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对网络或书本上的心理课教案必须进行,再加工不可原样复制。二要将自己的角色从管理者,教育者逐渐转向助人者。

    心理课上不是靠教师的指挥调度和说理教育来搞定一切,而是靠学生之间的互动分享来相互启迪。并参照同伴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方式来推动自己成长。

    心理辅导课带有思想品德课色彩怎么办?

    心理课不完全排除指导性和教育性的成分。在心理课本身就带有某些指导性活动和有价值导向的前提下,力求在过程中少一些理性说教,多一些情感体验,少一些生硬的价值灌输,多一些水水到渠成的价值引导。少一些是非判断。多一些理解,倾听与尊重。

    心理辅导课应该更多体现腐而导致的专业色彩。应该站在助人者的立场上,比较熟练的运用,倾听,接纳,同理,引导,回馈,面子等辅导技术,并将人本主义认知,疗法,行为训练焦点解决,积极心理学等各种流派的辅导技巧有机融入团体活动过程中。

    思品课与心理课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心理课与学科(思品课)教学内容有重合,怎么办?

    目标和内容相似,不等于,课程实施的过程相似。

    心理课要与学科教学的高权威课堂情境划清界限。

    高权威的课堂情境。就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但未必有实质性的讨论,而是用讨论的形式检查学生答案,讨论不是开放的教师,没有认真听学生在说什么或试图理解学生的叙述逻辑,而是用教师自己的逻辑,教科书的论述逻辑中高考的答题逻辑来敲打学生的叙述。教师用自己摸索出来的常识,组织学生表述,修正学生思维。

    学科教学常常是快节奏,大容量,训练训练再训练。

    而心理课则是小切口,深挖掘,体验体验再体验。

    班额太大的班级怎么上好心理辅导课?

    班额太大,比如60到70人,这样的大班没有办法按照团体辅导的规律办事。

    正常情况下,50人左右的班级是可以开好心理课的。关键在于操作的过程中,适当将大团体巧妙的分割成若干小组及小团体。

    可以分成两个班,有两位心理辅导老师,同时在两个场地带领。

    建议100人左右的大客不如搞讲座,绝不可以做游戏。当然,开讲座时,对话题和演讲者个人的技巧有较高要求。

    心理辅导课设计的困惑。

    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该怎么选择主题。

    在当下的中小学教育中,还没有其他哪个学科的教师会遇到每节课都要找米下锅的难题。

    我觉得除了大纲之外,最重要的不是编写教材,而是编写教学参考书。心理教师还会面临校本心理课程的补充,选题问题,还是要需要明确一些选题的基本原则。

    一选题要考虑自己所教年级学生的基本年龄特征。开课之前我们要去亲身接触,了解那些特点。初来乍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深入教室,操场,餐厅,宿舍,甚至学生家庭,和辅导对象交朋友。

    我们要利用一切机缘和学生打成一片,在过程中观察学生,了解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种种年龄特点,这是活的发展心理学,他会给你以灵感启发和对理论的新的领悟。

    选题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这些心理困惑一定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才产生的。因此,心理辅导设计的主题设计应该关注和研究学生的生存环境。但现实中,心理老师对第一线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这导致对学生现实生活研究的缺位。所以我们应该主动的争取做副班主任,有这样一个名分就可以进入,本来陌生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而最终的目的就是研究学生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及其萌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如果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罗列出几个题目,便认为可以进行心理课的设计了,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化,表面化的选题处理,而不能真正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

    选题要从个案来访提供的信息中寻找共性话题。

    心理课和个案辅导是互相呼应良性循环的关系。心理课若能受到学生欢迎,那么来辅导室求助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心理教师接触的个案越多,开设心理课的主题和素材就越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越能受到学生欢迎。

    三个可操作的课前调查建议

    向学生书面征集主题,然后把收集来的主题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并做到照顾差别,有的放矢。

    向教师征集主题,及时和班主任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情绪状态,获得第一手信息。提高辅导主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向社会征集主题,根据当前互联网上流行的时尚元素进行适当加工。后设计出有明显时代气息的辅导主题,激发学生参与愿望。

    如何防止心理健康课设计中的切口宽度大于开掘深度。

    这是一个教学论的问题,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除了做科普知识讲座等特殊情况之外,只要想在课堂上有限时间内达成一个有针对性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他都会特别留意,要做到“切口小,开掘深”。

    教学内容不能面面俱到。

    以情绪辅导为例。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最大的困惑是不能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焦虑,着急,愤怒,失望,拒绝,羞耻等等,因此,在同伴相处中容易引发攻击性行为。所以,低年级孩子的情绪辅导可以通过假装游戏进行角色扮演,帮助他们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内心感受,学会这一条可以大大减少低龄学生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人际冲突。

    中年级小学生,他们越来越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感受,并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困扰做出适当的反应。也就是说,他们能及时觉察他人情绪的变化,识相是中年级小学生社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这种对冲突双方的情绪的觉察和理解,可以帮助人们预防人际冲突的升级。。。

    到了小学高年级,孩子们能够意识到他们所处的文化对情绪表达的规范,他们知道什么使得自己生气,害怕或难过,其他人如何对这类情绪做出反应,他们学习根据这些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六年级学生可以了解“情绪是可以压制的,但仍然存在”。

    进入青春期之后,特别是认知发展进入到形式运算阶段,后期批判性思维水平明显提高的高中生才能“意识到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调整认知来有效控制情绪。”

    所以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只要一上情绪,辅导课就从情绪的识别,理解,表达,调控加以展开。既不能把高中生的情绪发展水平低龄化。也不能动辄将“情绪ABC理论”简单化,肤浅化。

    为什么心理课的设计应该理念重于形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上好班级心理课。钟志农答疑50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me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