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小学 林汉铭
最近慢慢开始理解朱乙艺老师对我说的话:“做研究,如果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一点点已经很好的事情了。如果你发现突破了很多,很大可能是自己无知,没有阅读足量的文献资料。”当时,面上朱老师只是对我做的小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其实已经在暗示我需要做大量的阅读练习。回想前几天,王绪溢博士也同样鼓励我多做阅读练习。大量阅读到底要强化什么?单纯地开阔眼界吗?作为不太爱阅读的我,我一直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直到,我把阅读这件事想清楚。
【不止于读,看实质】
按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从低到高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如果只是单纯地阅读,认知目标最多达到知道和理解,这些都是低层次的能力目标。要想往更高阶能力进行提升,就需要进行联想、应用、反思、总结等刻意练习。这样才有办法将书里面的东西进行完全的内化。这么想一想,阅读的作用不应该只停留在面上的读一读,而是有目的地促进读者进一步思考、实践及反思。王博士提出教师成长的四个步骤:品读、实践、深思、写作。其中品读位于第一位,其作用就是让读者针对品读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刻意练习。
【以读促写,学逻辑】
阅读除了对实践起着导向作用以外,有目的的阅读还有助于提升自身写作能力。 什么叫做有目的的阅读呢?比如,我迫切想提升自己拟定文章逻辑主线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刻意地观察作者是如何拟定小标题,通过分析这些小标题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写文章一些小方法。以目标为导向,从小标题的入手,分析写作逻辑,从而提升拟定文章逻辑主线的能力,这就是有目的的阅读。
【阅读经典,长本领】
阅读从经典开始,为什么有的书到了今天,依然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像之前团队共读《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之后,我就非常理解,为什么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孩子如何解题,但换了一个题目时,孩子又常常出现了不会的情况。这就是因为教师讲授的过程,孩子的认知最多只是停留在知道,还未进入理解,又谈何进入应用层面,这是违反认知发展规律的。阅读经典,能让自己慢慢靠近伟人,站在伟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
当我慢慢理清阅读的价值,我开始发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