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简书电影
自我意识的苏醒和覆灭 ——《廊桥遗梦》读后感

自我意识的苏醒和覆灭 ——《廊桥遗梦》读后感

作者: 谨言策行 | 来源:发表于2017-10-07 09:24 被阅读61次

    《廊桥遗梦》这部经典影片看过几次,每一次观看都有新的理解和看法。起初认为这是一部爱情伦理片,反映的是有关爱情和世俗伦理、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但当我看过原著后,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一部悲剧,一部自我意识苏醒后又遭遇覆灭的感伤小说。

    小说以插叙的手法讲述了居家妇女弗罗西斯卡在家人离开的四天时间里,爱上远道而来的摄影师罗伯特,并试图与罗伯特一起私奔,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放弃罗伯特而选择留下,直至离开人世的故事。小说的情节并不曲折生动,但自同名影片1995年上映以来,始终被观众所喜爱,被誉为经典电影,我想其出彩之处就在于故事的真实性,它反映出了每个人心底那些无比真实的东西,可以说弗罗西斯卡就在我们中间,她可以是我们之间的每一个人。文字有更强的代入感,读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弗罗西斯卡内心强烈的情感变化,比如她的渴望、冲动、矛盾和思念。

    国家地理杂志社的摄影师罗伯特来到小镇,想要拍摄廊桥,遇上弗罗西斯卡为他热心带路。罗伯特是导火线,他引燃了弗罗西斯卡的浪漫与激情,遇上他,弗罗西斯卡可以用叶芝的诗来交流,可以静夜散步、沐浴饮酒,可以不顾世俗舆论的烦扰与之前往陌生的地方纵情地欢爱。四天里发生的事情,与其说是爱情的力量,不如说是激情的作用。相对于爱情,激情更有一种爆发力,爱情是相互的,激情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之后的自我实现。

    面对抉择,弗罗西斯卡痛苦万分,既想追随罗伯特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又担心小镇的舆论会干扰丈夫平静的生活,自己的做法会影响儿女的婚恋观,于是当罗伯特在等待之后,从她眼前开车离去时,她颓然倒在车靠背上,重新压抑了自己,选择放弃。她的放弃,其实就是自我意识在与现实的对决中,无力败阵的结果。

    罗伯特在这场爱情的较量中也以失败告终,此后的他依然孑然一生,临死前,委托律师将自己的照相设备、刻着“弗朗西丝卡”的银项链以及她钉在罗斯曼桥上的纸条寄给了弗朗西丝卡,他的骨灰也根据本人遗愿撒在罗斯曼桥。

    弗罗西斯卡二十二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想罗伯特,一刻也没有。她将这四天变成回忆,将廊桥变成最终的栖身之地。有人说她将爱情留在了廊桥,而我想说,廊桥是她揭竿起义之地,同时也是溃败投降的地方。她经历了一场压抑与反压抑的战斗,罗伯特是她战斗时高举的旗帜,以爱情名义标榜的旗帜,她对罗伯特的爱,实则是对自己的爱,这场战斗即是自我实现和个性解放的战斗。

    小说以弗罗西斯卡的挣扎徘徊和痛苦,向读者提出了一个有关自我意识实现的命题,并展示了自我奋斗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小说最后弗罗西斯卡留给子女的信,表明了她引导了子女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从侧面表示了对其选择的赞许之意,然而,正确的选择即是如此吗?

    大浪淘沙,十余年的岁月,依然不减这部影片的经典,读小说更能体会那种人性的泥沼,与读者产生共鸣,恰好说明弗罗西斯卡并未走远,她依旧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是否,我们就应该像影片所劝导的那样:放弃自己,遵循于所谓的规则,为了所谓的责任和关爱?

    不想虚伪地高尚,赞美弗罗西斯卡最终勇敢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也不敢妄加评论弗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爱情得到了长久地升华,因为我不敢确定他们这就是爱情。我只是在思考:放弃追寻,如此生活一世的弗罗西斯卡,就是幸福的一生吗?

    与其说小说是传达给我们面对爱情和责任时如何取舍的信号,不如说它是向我们重新抛出了自我实现与现实矛盾之间如何协调的命题。我愿意继这个方向去思考,而不愿再人云亦云地盛赞那些所谓的、隐忍的爱和崇高的自我牺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我意识的苏醒和覆灭 ——《廊桥遗梦》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nd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