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天在元模型的认知上剖析了逻辑表达的方法,今天我们依旧在元模型的基础上转变角色进行聆听的方式总结。
WHY
在这个每一个人都有可能火的时代,人们乐意在大众面前展示自己表达自己,以求达到自我满足、商业合作等目的。但是实际上,倾听作为另一种获取信息了解别人的方式,也可以在无形中促成合作的完成。
HOW
简单复习,表达的元模型的三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预期、找出阻碍、达成预期。确定预期阶段不用我们多花心思,因为我们聆听的目的就是为了去了解被聆听者的想法。在找出阻碍阶段,我们需要解决感知差异。正是因为双方感知到的现实不同(这也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知识的诅咒)导致表达者没说清楚接受者没听明白,所以一般很难达成有效的聆听。(具体可以参照高中数学课上唾沫星子横飞的老师和昏昏欲睡的自己)。在达成预期阶段我们需要完成的是询问和回应。这三步走下来其实就是:试探信息、确定信息、给到反馈。
找出阻碍
首先我们解决找出阻碍中的感知差异问题。也许你会觉得为什么感知的差异会导致信息交流的阻碍,那么不妨继续往下去看。简单来说,感知差异的造成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原因。
️ 接触到的信息。我们只能基于接收到的信息感知现实,所以大家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比如王健林的“小”目标就是挣它一个亿。
️文化差异。我们既在塑造文化也在被文化所塑造。对于直接的表达,外国人可能觉得你很实诚,中国人可能就会觉得你太过粗鲁。
️社会角色。我们在社会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职业角色如老师医生律师,人际关系角色如父亲儿子,这些角色看问题的角度都是千差万别。比如一个厨师进入菜市场看到的是食材的新鲜度、色彩搭配等,而营养学家更加关注的就是营养元素的搭配等。
️生理差异。如女性可能更加感性。
这些差异一旦产生就会造成很多我们有可能自己都忽略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
️自我服务偏差,评价自己的时候比评价别人来得更加宽容。常见的心理就是:别人成功靠运气,我的失败也是靠运气,完全忽略掉自身的实力问题。
️第一印象偏差,所谓的第一印象定后来。这提醒我们一边要注意给别人留下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也不要单凭第一印象评价别人。
️由己推人,以为自己的感受就是别人的感受。比如常常拖课的老师会觉得自己在无私奉献,但是台下的学生就真的在觉得这个老师占用自己的课间休息时间非常的可恶。
️明显的事情影响更深,这个影响的本质其实就是大脑逐渐习惯于看到浅层次的表象。比如网络上喷的演技差流量高的“小鲜肉”,更多人喷的是明星本人,认为他们想捞钱懒得打磨演技,忽略掉了背后经济公司和资本的操盘。
那么可以怎样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主要可以通过:
️不过早判断,先听别人把话说完。
️在脑海中对这些影响形成关键理念的记忆,一旦触及就立刻在脑子里响起警报。
达成预期
那么找到阻碍之后,是否还有达成预期的具体操作?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询问和回应。
在询问的过程中,聆听者的目的是得到更多的信息同时确定自己获得的信息是正确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问、以不同形式复述、请求对方澄清进行操作。
在回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守的流程是:先借力使力,通过眼神或者言语鼓励对方继续说下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同理心,告知对方自己理解对方的感受。之后用认同、赞扬、提供帮助与安慰表达与对方站在同一立场。最后站在真诚帮助的理性角度上对别人的困境提出分析与解释(注意一定要真诚不要绝对化,确定对方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对方需要,给对方建议同时给出自己的评价。
CONCLUSION
元模型的掌握既可以解决逻辑表达的问题,也可以对成为一个很好的聆听者有很好的帮助。其实无论是表达自己还是聆听别人,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思考和这个世界产生碰撞,保持真诚开放不炫技的态度,肯定能收获到同样真诚的回应。
元模型的在聆听上的操作其实还有更加具体的言语层次上的知道,这个可以参考《高绩效教练》。https://www.jianshu.com/p/d7f3baa7c9a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