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精读-十七课

《论语》精读-十七课

作者: 小易乐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11:15 被阅读0次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章是对君子讲,不是对着普通人。君子之威何来,在其行之笃。

但君子本是和乐的,不是为了显威,不重则不威,是一句劝解,是君子之修。一个人有了威之后,要懂得收敛。这威不是威风,而是自然的笃定。正是这种笃定,会给人以压迫力。任何人在自己的专业里成就,会形成一份普通人敬畏的较真。这份较真,就给人以压迫感,是威。

不重则不威,事情不重,就不要过分较真。太较真的人,其实并非真的较真,而是不如此较真,自身不得力。人在这个状态中,才能使上全力。孔子指出了初学君子的修养,第一就是让自己从这种较真得力的状态里解脱出来。不重则不威,能分出轻重缓急,则威用自如,君子就能轻灵自在,不会隔绝与人,该担当处担当,其他时间,就是和乐的状态,不必时时刻刻都是一副嘴脸。

学则不固,君子是成意见之人,自己已经成就一番见识和逻辑,自我圆融无碍,此时怕的是固。君子之固,不是普通的执着,而是自有定见。君子既已成学,为什么这里还说一句学则不固。一个人明白了之后,是有了学问,但一个人明白之后,还需要不断地去明白外在世界,如此才不会偏执己见。

不固才能容人让人,坚定而知容让,才是君子,是君子之大。

君子不重则不威,是让君子从较真得力的状态之中解脱,防止用力过猛,事事都重,无法轻灵自如。后世有许多谨严君子,所谓道学家面孔,漆黑如铁,人见人怕,事事上纲上线,容易生成教条,拘泥不化。

学则不固,是君子有见,自我圆融,容易立理限事,无法融通世情,允人做人。后世有闭门称王,不是无理,而是固结。似天下只此一事,似万物只此一理,妨碍生化。

此二事,是君子之当止;余下三事,则是君子之当行!此章之大旨,就是必学成德之后,身为君子应有之行止!

主忠信,此处之主,郑玄注“亲也”,亲近之意。所以主忠信的意思为“亲近忠信之人”,且前人由此以为,如此解释与后文“无友不如己者”相接,文义晓白。谈的是君子如何交友的问题。

其实不然,且不论说亲近忠信之人这样的意思,可以直接表达为“泛爱众而亲仁”,主解为亲,本身也有一些问题。加上忠信,不是如后世理解的忠和信而已。在此之前章节,曾子也提及了忠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忠是心中之见,信是对人之言,忠信强调的是合乎自身,做自己,根据自己的内心真实出发。

君子成德,所见也大,笃行生威,不固而学,于事物能得自己条理,于万事必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君子之行,当以何为本?

君子之行,以守善为本?利他为本吗?都不是,而是主于忠信,换言之,就是以忠信为本,也就是从自己的真实情况出发,不刻意做大事,也不刻意去承担什么,自己是什么人,什么感受,什么状况,就从自身的真实开始。

这才是主忠信,言从所感所受所存,可修而不可饰,即为忠信。成德君子,最为忌讳的便是自以为和别人不同了,这也是不忠信。天天出门做好事,一定要求自己做个大人,照顾他人的人,也并非君子,而是感动自己,讨好他人的人。

主忠信,就是回归自己,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处境出发。

那什么是无友不如己者呢?

无是禁绝之意,甚为严格,不是随意,是绝对没有。君子没有一个朋友,是“不如己”的。

什么是不如己,是比不上,还是跟自己不一样呢?

所谓同门曰朋,身相近也;所谓同志曰友,心相近也。身相近,是处于一片天地,可以和谐。心相近,则是彼此认同,不只是客观的同处一方,而是彼此主动结交。学而首章说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泛指能相处下去,和谐无争。但是此处说友,意思是彼此认同,相互接近。

既是友,表示就是自己愿意主动接近的。那么这个不如己,分辨的便不是比得上比不上的问题了,因为能力地位的差别,不是判断友的标准。重要的是对方这个人,不是和自己一样,有相同的志趣、操守以及品行。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志趣、操守和品行和我不一样的人,按现代的话叫做三观不同的人。君子怎么会以之为友呢?不要说君子了,我们普通人,会认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为朋友么?

关键在主动这个态度,主动和人接近,结识畅谈,表面上分明是以之为友,一起消磨了时光。但是心底却是因为别的目的,为的是结识的价值,却以朋友的态度亲近了。

这是大问题。所以用了“无”这个字眼。普通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目的,假装与人交友,但是君子不可以。不要说虚与委蛇,只要内心有丝毫的不认同,就不该与之为友。

注意的是,不是不能打交道,而是不能用朋友相处的方式,与之相处。这一句的重点,在严友,所以关键不在不如己,而是这个“无”字,是绝对的禁绝。

什么是君子?主忠信,做自己得人,如果为了其他目的而与人为友,那置自己的真性情、真好恶于何地?那么朋友和利益还有什么分别呢?今天的人也知道,有些人认识了,叫人脉,只有少数的叫做朋友。但是呢,有时候对人脉的接触、亲热,比朋友还朋友,朋友呢,反而不知如何相处了,因为无利害相接,容易淡漠。不是朋友关系淡漠,而是人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如何汲取利益了。

这一句“无友不如己者”,不是谈什么人际关系,其实内在还是君子之真实,以自己的真实,而有真实的朋友,分别朋友和其他有交往的人,使得君子由内而外,昂然朗然。

最后一句说“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是完人,世上也无完人,所以君子也会有过。君子会比普通人更难改过,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内在好恶分明,是非动然,不会如小人一样,文过饰非,掩盖自己的问题。面对自己的过错,君子比谁都更加的自责。

什么叫勿惮改?意思是,君子害怕改正自己的错误吗?并不是这样的。假如能够弥补,能够做什么挽回,君子肯定是毫不犹豫,会倾尽全力的。

君子真正所惮的,也就是畏惧的,不是不承认和不弥补眼前的错误,而是从此以后,君子一直记得自己的这个过错,而始终无法放过自己。君子责备自己,会让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良心债之中,甚至觉得不应该放过自己,永远翻不过去这一篇。

君子的心和眼睛都是那么明亮,完全知道自己的用心用行的过错,所以这个改,不是改正的意思,而是改变和更新。夫子在这里告诫的是,君子不要执着自己过去的错误,不要心心念念在自责之中,不要害怕翻过这一页。

君子之惮,是自承其责,把错误在时间里无限的放大,怕改变之中形成遗忘,导致此后再度犯错。君子之自洁也如此,却也因此过于圆满,难以承受缺憾。

天地常新,日月易改,君子当与之不息也!

浅而言之,这三句表行,谈的就是做自己,合自己,舍自己。

相关文章

  • 《论语》精读-十七课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章是对君子讲,不是对着普通人。君子之...

  • 精读论语学习总结

    精读论语学习总结 1、在学习论语课之前,我听樊登老师的音频,他说,论语解决了他人生遇到的大部分问题,然后学完了沟通...

  • 《论语》精读-第七课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非常多的一句话,一般表示“再也不能忍受某件事情/人了,必须发飙制止”,...

  • 精读论语

    【必做】学有所得 001 注意原谅的陷阱 我们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应该是在理清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而不是...

  • 论语精读第五课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敬不违,劳不怨。 色难。 【必修】 1、少让父...

  • 论语精读第四课

    【必修】君子不器 我们要将自己想象成水一样,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是它可以变换成各种形态,它可以在杯子里,提供给我们饮...

  • 《论语》精读-第九课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这句话是:樊登老师在很多场合引用最多的论语句子,君子一旦遇到问题,会回到自身来寻求解决...

  • 《论语》精读-第五课

    生活越来越富足,人却越来越不容易满足 疲于工作与生活之间,我们却难有成就感 每天最自在的时刻,竟是下班后在车里的片...

  • 《论语》精读-第八课

    文质彬彬的说话方式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言语表现,也是其涵养的外化。良好的说话风度,往往可以让我们拥有特别的吸...

  • 《论语》精读-第十课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生活中不如意时,总感觉生不逢时,苍天无眼。当我们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精读-十七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ox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