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欧洲史系列第三本,作者美国,威廉·乔丹(中世纪学者,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00 本书简介
书本封面背面上印着,美国《出版人周刊》评论这本书的一段话:
在乔丹笔下,中世纪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既有哥特式教堂、传奇文学、大学和学院,又有王权和教权的争斗、十字军的远征、饥荒瘟疫的侵扰......以1000-1350年发生在欧洲的众多事件为线,乔丹织成了一幅壮美的壁毯。
书本封面内页上的内容简介写着:
11世纪之初,从地中海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农民在不那么肥沃的土地上为领主耕作,罗马式的圆拱教堂零星矗立在大地上。教会对普通人还没有什么控制力,许多王国也尚未成形。
到了14世纪中期,欧洲人口已然翻番,城镇涌现,高耸的哥特式教堂遍布各地。教皇与国王争斗不休。十字军发起了九次远征,圣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通俗骑士文学成为从贵族到平民的消遣,大学建立,古典文化复兴,政治结构在各方势力的消长中悄然改变。为这一切希望、变革、成就、扩张画上句点的,是突如其来的饥荒、瘟疫与战祸。在那之后,欧洲再不是从前的那个欧洲了。
在王权和教权、王国与王国的缠斗中,限制权力的机构得以创新。为理解信仰,经院哲学家构筑了理性的大厦。在国家与教会的危机中,蕴含着革新和复兴的转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欧洲,就在中世纪盛期里孕育醇化。
从评论和简介中,我找到了读这本书想要了解的主题:十字军远征、圣地、通俗骑士文学、大学、古典文化复兴、饥荒、瘟疫、战祸、限制权力的机构。
01正文阅读
因为欧洲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个地区,有很多国家,本书从欧洲的各个部分描述当地的情况,其实这些每个地区的情况完全可以再写另外一本书,当作者压缩的描述时,我们读者看的就容易混乱。大体是11世纪时,欧洲的许多国家,他们的共识、维系纽带非常脆弱,基督教还没有强势的一统欧洲所有人员的信仰、思想,旁边伊斯兰教也在强势的征服、扩张,这两种宗教信仰下的国家地区,不断的在试探、征服、收复,为他们之间爆发大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从11世纪到12世纪,欧洲北部的基督徒渐渐倾向于将穆斯林视为异教徒。耶路撒冷是圣城,是犹太教,是基督教,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信仰这些宗教的信徒们都试图夺回并完全占有耶路撒冷。十字军东征就是欧洲的基督教信徒组成的一支队伍,目标是夺回耶路撒冷,驱逐伊斯兰教信徒。
12世纪的文艺复兴,复兴的是古典罗马时期的思想文化科学,这得益于古典时期留下来的书籍。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大学,大部分大学都是从学院发展而来,或多或少受教会的控制。大学提供完整的语法、修辞、逻辑、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教育,以及其他更高等的专业性知识。13世纪初,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相继建立成了自然哲学与神学的重要研究中心。俗语文学逐渐发展起来,有成功歌(长篇诗歌通常颂扬古时候的英雄行为,但颂扬对象不限于古代英雄)、寓言、短篇叙述诗、抒情诗、爱情诗、传奇文学(有点儿像现代的小说)。
12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欧洲北部的强权要么互相征战征战,要么像德意志一样陷入于教皇对抗的漩涡,在欧洲南部无论是西面还是东面,各路势力需要常年对抗的敌人都是伊斯兰教势力。
限制国王权利的机构是“议会”,法律只有议会才有权修改,国王不能越过议会征税。13 15年春,饥荒降临欧洲北部,是千年来最大的灾难。春雨下个不停,从春季下到夏季再到深秋,之后是中世纪历史上,天气最恶劣的冬天。1316年的情形更糟,一直持续到1322年。恶劣的天气带来了饥荒瘟疫,黑死病。
02 读后
算是浮光掠影的看完这本书,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作者都有描述到,像是摊开了一幅画卷,各个地方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总体来说,这段时期的欧洲,国王和教会不断博弈,谁都想凌驾于对方之上,同时国王和地方权力、基督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也都在互相较劲,外面有伊斯兰教势力虎视眈眈,内部也有国家地区战乱不断,通俗文学、骑士精神、大学在这一时期出现,古典文化的复兴同各个学科的创新一起涌现,中世纪,不仅仅有黑暗,也有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