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王政13岁继位,到亲政前这期间,各国的势力在秦国朝廷一直纷争不断,主要是母族赵国势力、亲奶奶韩国夏太后的势力、干奶奶华阳夫人的楚国势力以及仲父吕不韦派的势力。
在22岁亲政的当年,嬴政迅速清除掉嫪毐和母亲赵姬一方所代表的赵国势力,接着来年又铲除吕不韦所代表的势力。
秦国内部曾经水深火热的政治斗争,在这个年轻君王的铁腕下,变得河清海晏起来。
接着,秦王政就把目光转向了秦国在内的战国七雄上。
秦王政亲政后的十年期间,南征北伐,拿下了韩、赵、燕、魏国,齐国都不稀得多说,本身是又弱小,又一直甘于被秦国忽悠,人家后面还在王翦儿子王贲伐燕时捎带脚的就赶紧投降了。
此时的战国七雄,就剩下秦国和楚国了。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的干奶奶华阳夫人去世了,楚国势力在秦国的靠山没有了。
横扫北方后的秦王政,开始准备南下灭楚。
当时的楚国非常大,版图拥有今河南西部及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洞庭湖以东和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
秦王政先问灭燕国和赵国的王翦:“老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
王翦说:“怎么也得60万!”
秦始皇吓一跳,脑子里扒拉扒拉家底,这是举全国之力啊!当年打赵国都没这么费劲呢!简直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嬴政不满意王翦这个答复。
嬴政随后又问少壮派翘楚李信:“小将军如果要灭楚的话,需要多少兵马?”
李信的回答打了老领导的脸:“20万即可!”
嬴政大悦。
王翦和李信俩人为啥会有这么大差距的兵马安排?只是因为战术的不同。
李信的战术是以狂飙突进为主,迅速出击,不仅节约粮食,同时也节约秦国统一的时间。
而王翦的战略是稳扎稳打,拼的是消耗战,耗尽楚国粮草。代价是几十万张兵将的嘴需要源源不断的粮草供应。
不同战略战术,有不同的打仗成本。嬴政当然选择成本低,时间少的战术了。
于是,嬴政便派勇猛善战的少壮派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
而王翦则因秦王不采纳他的意见,托病回了家乡频阳养老。
然而李信原本大好的攻楚局面,却在嬴政的表叔——信平君熊启的反水之下,被楚军切断来路,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爷爷)紧追了李信部队三天三夜,秦军大败,李信落荒而逃。
得知李信军队的大败,嬴政大怒。
但其实吧,这场战争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嬴政的用人不当,轻信了自己的表叔信平君,原本想着“楚人治楚”,谁知遭“楚人”背叛。
关于这一段历史并没找到记载,估计是被秦始皇抹去了,毕竟“我怎么可能有错呢?我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始皇帝!是天之子!”
但是败了就是败了,这个没办法抹杀,所以李信成了这次失败战争的“背锅侠”。
于是,嬴政亲自到频阳去接王翦,请他出山灭楚。
王翦推托再三,嬴政一再坚持,王翦说必须要60万大军不可,嬴政说可以,于是王翦应下了领兵攻楚的秦军统帅一职。但却一路走一路和嬴政要东西,什么房子啊、爵位啊、田地啊啥的,据说有5次之多。嬴政不但不怒,反而很痛快的都答应了。
王翦如此鸡贼的做派,也被流传后世,成了明哲保身的开山鼻祖。
据史书记载,王翦自己的解释是:“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矣?”
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秦王性情粗暴,又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部队都委托给我了,我不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难道让秦王来怀疑我吗?
其实,这部分的说辞有点黑嬴政了。李信都吃了败仗了,嬴政也没说啥,不也该怎么用还怎么用?尤其打江山的创业时期,嬴政的大胸怀还是有的。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在王翦的消耗战中,一盘散沙的楚国经不起兵强马壮的秦军消耗,秦军几个月按兵不动,楚国就受不了了。
后来楚国首都寿春被秦军攻陷,楚王熊负刍被俘。
王翦伐楚之战,用时一年多,把这个南方强国给灭了。
再说说嬴政的表叔昌平君,在楚王被俘后,他被立为新的楚王,建立起了流亡政府。
不过这个流亡政府并没有支撑太长时间,在王翦俘获楚王的次年,即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被王翦消灭了。
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了六国。
秦并天下如此大的家业,嬴政煞费苦心地想给自己起一个响彻历史长河的名字,就驳回了群臣的上表中“泰皇”之名,去掉了泰字,又加上一个帝字,于是“皇帝”一词横空出世了。
其出处是“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一字。皇者,大也,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父天母地,为天下主!
而“皇帝”这个霸气的称号,也被后来两千多年的王朝统治者们一直沿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