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里有一个著名的“歧途亡羊”的故事,说一个叫“杨子”的人(我们把他叫“杨老师”吧),他的邻居有一天丢了一只羊,就带着自己的族人和杨老师的学生一块儿去追。
杨老师觉得有点儿奇怪,问,“就丢了一只羊,为什么用那么多人去追啊?”邻居回答,“歧路太多呀!”追了半天之后,邻居空手而归。
杨老师又问,“为什么没追到呢?”邻居回答,“歧路当中又有歧路,我不知道羊到底往哪条路上走了啊!”
杨老师听了以后神情变得非常严肃,甚至有点儿悲伤,好长时间不说话,一整天都没有笑容。
他的学生看到以后说,“老师啊,羊是一种很低贱的畜生,而且也不是您自己的,丢了就丢了嘛,您为什么不高兴呢?”杨老师还是不说话,学生们都搞不清楚老师到底是什么心思。
后来,杨老师的一个学生孟孙阳叫上他另一个学生心都子一起来拜见老师。
心都子是个好学深思的人,他没直接问杨老师为什么不高兴,而是侧面问了一个好像很绕的问题,他说:有个人有三个儿子,一块儿送到孔孟故里去读书,听仁义之道。他们回来以后,父亲就问,“仁义之道是如何的?”
老大说:仁义就是让我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轻视名声。
老二说:仁义就是杀身以成名。
老三说:仁义使我名身并全,既要讲身又要讲名。
为什么这三个儿子都是一个老师教的,看法却那么不同呢?
杨老师也用一个案例回答了心都子的问题,但孟孙阳听不懂,心都子就总结说:
“大道以多歧亡羊”:每条大道都会有小一点儿的道路,而每条小一点儿的道路也有更小一点儿的道路,所以羊就找不到了;
“学者以多方丧生”:学者的方法很多,最后却让自己迷失了;
“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如果不恪守一种东西,走着走着,学着学着,就误入歧途而不自知了。
“歧途亡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大道多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