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间想起了这个词语。
先来说一件小事吧,女儿昨天晚上发烧了。这次发烧来得凶猛,脱完衣服刚钻进被窝,她忽然说很冷。我随手开了床头的电暖扇(我觉得空调取暖太慢,一直没用),温度逐渐升高,她依然在被窝里浑身发抖。我摸了摸她,感觉手脚冰凉,额头温度也正常,所以就没怎么在意,只是抱紧了她。半个小时过后,孩子的体温骤然升高,手心脚心也随之发烫。哦,那应该是发烧了。
我起床开始找温度计,可惜没有找到。家里倒是有布洛芬,但我也不敢轻易给她吃。于是开始回想:她是因为什么原因发烧的呢?我回顾了这两天她的穿衣和饮食,最终得出结论:大概率是因为积食发烧的。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我给一个朋友打了电话。她听我说了症状,同意我的推测,然后催促我:赶快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积食发烧的,需要去看吗?懒惰如我,实在不想半夜折腾。于是给孩子贴了一个退烧贴,权当是进行一下心理安慰,就陪着她沉沉睡去。
今天早上醒来,感觉孩子的身上已经没有那么烫了。但她说没胃口,表示不想吃早饭,那就空一顿吧,反正也饿不坏。
下楼的时候,我在想要不要陪她去医院检查一下,后来和她商量之后,得出结论,先到学校量一下体温,如果发烧的话就去医院,如果不发烧那就作罢。到了大门口,红外检测仪显示的温度是36.5,于是我就放心地他进教室了。第一节下课后,我委托一个学生拿着额温温枪又去给她量了一次,学生回来报告是37度1。我托人让他第2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我又用水银温度计量了一次,没到37度。
应该没事,不用去看了。
果然,到了中午,孩子就活蹦乱跳起来。
有同事知道了这件事的始末,笑话我:你这当妈的,心可真大。
我笑着回答,因为我知道他的问题在哪儿呀,所以我才能不急不躁地从容应对。
这就是关于孩子生病的故事。
记下这个故事,是因为忽然间想起之前和一位好朋友探讨的一个话题:“严”是西药,“宽”是中药。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我们有的老师习惯用雷霆手段:一声令下,莫敢不从。而有些老师,是润物细无声的感化。现实中,往往雷霆手段的效果能立竿见影,而感化的过程总是显得漫长。这当然和老师个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但西药和中药哪一个更有效呢?我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个人看来,该用西药还是中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症状。若病在肠胃,还可以用汤药疗之,若是病在骨髓,那只能用刮骨疗法了。
还有些病呢,其实什么药都不用,放两天自己就好了,不是吗?比如我家孩子的这次发烧。
当然,通过发烧的这个过程,我顺便带着她分析了原因,让她知道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造成的后果,相信她在短期内,会按我的提议安排自己的饮食。
这算不算一种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