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产品心理学:识知偏见,我们和自己开的玩笑

产品心理学:识知偏见,我们和自己开的玩笑

作者: 陪学 | 来源:发表于2022-09-02 14:14 被阅读0次

当人们被问愿意选择现在拿走150美元,还是一个月后拿走180美元,人们倾向于选择前者。放弃20%的投资收益是很糟糕的举措——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后大幅推移,就能很容易看清这一点。

当问题变成“一年后拿走150美元,还是13个月后拿走180美元”,人们几乎一边倒地乐意为了多赚30美元而多等一个月 。

一位叫哈尔·赫诗菲尔德(Hal Hershfield)的学者注意到这种情况,决定用照片做一些有趣的事。赫诗菲尔德是 UCLA 的市场营销学教授,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这样一个想法:人们与未来的自我之间是“疏离的”,这一疏离导致了“是否储蓄,就像是选择自己今天花钱,还是把钱给一个几年后的陌生人”。

这就是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认知偏见是一个庞大的集合,包含种种显然根植于人类大脑的错误思维方式。

证实偏见


最普遍且破坏力最大的识知偏见大概是“证实偏见”了。这种效应引导我们去寻找那些能够证实我们既有的想法或猜测的证据,同时轻视甚至忽略任何看似不利的证据。


我们喜欢确认我们现有的假设或者相信的数据,而抛弃那些挑战它们的数据。这是一个已经写入我们大脑程序的进化的安全网,以保护我们的大脑免受对立信息的威胁,因为往往这种对立信息会挑战我们的身份 (而我们作为拥有共同信仰的部落而进化),这使得我们很难完全摆脱它。


2005年一份递交给总统的关于伊拉克战争起因的报告写道:“当分析员遇到显示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时,他们倾向于不予考虑。分析员没有独立地考量每一条证据,而是直接采纳符合主流理论的信息,并拒斥了负面证据。”


你看,证实偏误有时候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用户研究中证实偏见也随处可见。




产品应用案例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调研人员或产品经理问参与者:“你曾经做过/考虑过通过App Y来做X这件事情吗?”


参与者说:“是的!一直都是!”太棒了!你中了头彩,你觉得你的理论被证实了,用户喜欢使用你的应用来做某种事。


但实际上,这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当你在某事上得到肯定或者积极的回应时,请用几种不同的方式再检查一下:


  • 为什么用户要这样做?

  • 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选择吗?

  • 他们喜欢这个体验过程吗?

  • 上周他们使用了多少次?

  • 他们能拿出证据吗?

  • 有没有可能他们只是想让你高兴呢?




能否克服认知偏见


卡尼曼等人以穆勒-莱尔错觉(the Müller-Lyer illusion)为基础做了一个类比。


图中有两条两端带箭头的平行线段,一条线的箭头向外指,一条向内指。因为箭头方向不同,下面一条线段看起来比上面的短一些,但事实上长度是相等的。


关键之处在于:即使我们拿尺子量,发现两条线段一样长,并且学习了一番错觉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后,我们依然感觉一条线段比另一条短一些。



当出现视觉幻象时,我们可以用缓慢分析的思辨认出陷阱。然而在真实世界中,面对的是日常的人与事时,就没那么简单了。




常见认知偏差: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有一位政敌,他强烈反对富兰克林的政见,富兰克林很郁闷。后来,富兰克林发现这位政敌有一本珍稀的书籍,富兰克林写信希望借阅,对方将书借给了他,阅读完成之后,富兰克林郑重地表达了谢意。


第二次见面,该政敌与富兰克林主动打招呼一起攀谈。此后,该政敌与富兰克林成为了一生的挚友,并表达过任何时刻都愿意为富兰克林效劳的真挚情感。


后来富兰克林总结了一句话:“曾经帮过你一次忙的人会比那些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再帮你一次忙。”


事件被提炼成:富兰克林效应。


富兰克林效应是一种心理偏差,大致过程是:我帮助了你,我为什么帮助了你呢?是因为我对你感兴趣吧?于是,潜意识里进行了“自我偏差”的调整,并最终反映在行为上,确实对你产生了兴趣。


心理学还有一种原则叫“互惠原则”,你付出了,期待回报,你得到了回报,再次付出进行第二次互动。“富兰克林效应”+“互惠原则”是人际关系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让某个人喜欢你,或者对你有好感,方法不是“讨好”,而是“请他给你帮个忙”。当然,忙最好是对方举手之劳就能搞定的。


案例&权限授权设计


如果你的手机app需要推送通知信息,需要定位服务、与社交媒体打通、发送E-mail等等,那么你需要得到用户的授权,当他们使用手机时,你推送的信息可以自动出现在他们手机的屏幕上。不要一上来就向用户索要所有的授权,这样会让用户产生抵触心理。利用本杰明·富兰克林效应:在请求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之前,先请他帮你一个小忙。即温水煮青蛙。


确保你的请求授权消息是在用户在使用相应功能的时候发出的,而不是在他一运行app便一股脑发出的。




常见认知偏差:注意力偏见



我们的看法受我们重复的认识所影响。所以我们常常有这个结论,一个消费者越频繁地看见你的广告、消息,他越有可能从你这里产生购买。


比如,我们使用“访客找回”技术在互联网上投广告;让CTA按钮贯穿整个引导页面;在线上线下特定区域内,轰炸广告。


尽管我们在观察和做决定时,尽量想要保持客观,但是,我们的精力有限,注定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少数选项上,而不自觉的忽视了其他选项。这种倾向代表了一种认知偏见,即注意力偏差。


研究人员还发现,饮食失调的人倾向于,更多地关注与食物有关的信息,而患有药物成瘾的人,则倾向于对与药物相关的信息敏感。这种倾向于注意某些信号,而忽视其他信号的行为,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好处,同时也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为由于人们可能过度专注于单一刺激,因此在收集事件和信息时,陷入片面事实和不完整事实的组建,从而导致内存失真。


这种效应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 “刺激物”应该是正面或者至少是中立的(所以用户起码要“接受这个设定”),这样才能给用户带来正面的情感放大

  • 令人讨厌的的“刺激物”会放大用户的负面情绪

  • 曝光效应通常运用在音乐、绘画、图书、影像、人物和广告上

  • 复杂、有趣的刺激物能够放大曝光效应,而简单、无聊的刺激物会减弱曝光效应,而即使是有趣的曝光物,时间长了一样会出现曝光效应衰退。


曝光效应实际上在广告和营销中都有大范围的使用,通常通过增加设计性、美感来提升享受,通过扩大曝光来改善人们对于信息或者产品的想法和感受。最开始的曝光效应是最强的,资源应该集中在这个阶段,以取得最大化效应。而设计师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后期被用户抵制的心理准备。

相关文章

  • 产品心理学:识知偏见,我们和自己开的玩笑

    当人们被问愿意选择现在拿走150美元,还是一个月后拿走180美元,人们倾向于选择前者。放弃20%的投资收益是很糟糕...

  • 知识是什么

    知识就是知和识先知再识知:知道了就获得的知识,识:认识了获得的知识你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自我服务偏见——《社会心理学》定义: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

  • 不容忽视的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名词第一次走近我的生活,要从阳志平老师的开智学堂说起。阳老师在开智学堂里创建了通识部落,写作部落和产品...

  • 偏见盲点-心理学小知识5

    偏见盲点是指人们很容易发现他人决策中的偏见,但难以察觉自己判断中的偏见。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心理学现象表明,心理学家...

  • 有关产品设计的日常思考

    日常工作中的“设计师偏见” 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做“观察者偏见”。为了减少观察者偏见,心理学是通过标准化程序和流程,...

  • 开自己的玩笑是智慧,开别人的玩笑是羞辱

    Tony 大家都懂得,是一位理发师,每次理发就喜欢听他讲段子,当然我听是段子,在他那里都是人生。 最近不是疫...

  • 最令人讨厌的人

    自己开不起玩笑,还开别人的玩笑! 不尊重别人,还希望别人尊重,可笑!

  • 致良行②:“知”和“识”的关系

    《大学》的“致知”,“知”是什么? 我斗胆提出“知”和“识”的细分认知! 我认为,“知识,知识,知和识是有区别的”...

  • 随笔

    写给自己: 这世界需要我们觉知,不对他人说教,也不要对自己说教,放下知识,经验和偏见,不去想自己能变成什么样的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产品心理学:识知偏见,我们和自己开的玩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ze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