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这个名词第一次走近我的生活,要从阳志平老师的开智学堂说起。阳老师在开智学堂里创建了通识部落,写作部落和产品部落。其中通识部落主要是培养普通人通过通识教育提高自己的基础能力,跨学科学习能力的社群。
什么是通识教育?
古往今来,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有很多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教育”,主张讨论式,对话式多学科教育。
工业革命后,纽曼主张的“博雅教育”,主张培养博学多才、行为优雅的人。
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老师理解的通识教育:在专业训练之外的,提高人整体教育素养,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文理课程,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教育。在此之上才是工程,医学,法律,商业等具体的专业。
我理解的通识教育:
-
根据中华大字典记载:“通的字面有连接,连通,传达,使彻底明白”等意思,识则可以理解为知识,连在一起则代表连接连通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跨学科的学习。
-
通也有”一般的,共同的,基本的“意思。所以通识教育也包含了最基本最基础的教育,比如吴军老师在谷歌方法论里提到的语文,数学,历史和科学等基础学科。
-
查理芒格有一句话非常经典:“只有当人类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人类社会才能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成为高手。近代科学的始祖笛卡尔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论是判断人类,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方法论本身就应该是一门具体的学科。所以通识教育也包括方法论的教育。
综上所述,我理解的通识教育包括了跨学科教育,基础教育和方法论教育。
为什么要通识教育?
时代背景1.时代背景
我们这个社会到了一个新的拐点。如果说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说起,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已经走过了30个春秋,在这30年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以BAT为首的中国互联网界,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历史。百度的搜索引擎让我们有机会汇入知识的海洋,探索知识的源头;阿里巴巴让我们从线下走到了线上,慢慢地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壁垒;腾讯让人人之间交互,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得空前的便利(微信和QQ产品),让这个社会的运作更加有效。我们社会的孤岛一个个被打破,我们全面进入了一个高度互联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产生出团队的合力,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
我们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受工业革命的驱动,人类社会走的是一种发散的,自上而下不断演绎的道路。从迈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到今后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将会从分散慢慢走向集中,依靠计算机的大数据,依靠人工智能技术,人类将更容易从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中涌现出大自然运行的底层规律,形成人类智慧的瑰宝。在这样一个高度互联的时代背景下,通识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容易,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跨学科2.跨学科
从工业革命以后,伴随着机械革命的推进,流水线思想深入,学科不断分叉,学科门类越来越齐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为了提高社会的整体生产效率,很多人在工作中仅仅担任一个螺丝钉的角色。
比如生产线上操作工人:她们每天只是做流水线上固定的一道工序,比如在装配手机过程中负责打螺丝;比如银行的柜员,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数钱,存钱,记账等;比如理发师,每天他们会按照理发的数量,按照人头获得收入;比如维修空调人员,他们很多并不清楚空调内部的具体结构和电路设计,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更换一些部件或者做一些微小的调整,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我自己本人原先从事手机的硬件研发工作,而手机的硬件又包括基带和射频开发,由于基带开发工程师这个标签,使得自己的工作有了清晰的界限,不是基带的知识不想学,不是基带负责的事情也不想做。从上面来看,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被精细的社会分工限制在一个很狭小的空间,都被自身的一些标签牢牢的套住,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来。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到:“手中有锤子的人,他们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看成是钉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只会用锤子。问题是复杂的,动态的,仅仅会用锤子,这样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认知和一些难以避免的偏误。因此查理芒格也一直推崇多元思维模型,主张跨学科的学习。而通识教育就是我们打通学科交叉壁垒,冲破思想束缚,打开人生枷锁,实现自己人生新的可能或者超越的一剂良药。
3.基础学科
全球的著名思维大师、心理学家爱德华·德·波诺博士于1967年提出水平思考的概念:
有四个人站在房子的四周,他们各自看房子有不同的视角,然而四个人却总是争论自己看到的是正确的一面。而水平思考就是四个人绕着房子的四周走一圈,然后他们就都能看到自己原先不能看到的视角。水平思考告诉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定势所束缚。而通识教育则为我们铺上这样一条多元发展的道路。
在基础学科语文,数学,自然科学之上又包含了诗歌,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军事,考古,经济,金融,环境等等各种学科。要想从多个学科中获得底层的逻辑规律,获得自己的思维模型,我们必须要学会刻意练习。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首先提出来的。
埃里克森认为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练习者要处在学习区,练习中能收到即时反馈,有足够次数的重复练习,要有针对性的有目的的练习,练习者能够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
万维刚老师在《万万没想到》一书中提到的刻意练习则对针对性练习又做了补充:
- 只在“学习区”学习;
-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于每一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练习时必须高度集中
这里我非常赞同第二点:要把训练的内容分成最小的有针对性的小块,这一点非常关键。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这样:比如我们要学习英语,必须学会26个字母,这26个字母认为是本源,一切的单词和句子都是从这26个字母变化而来的;比如有些人练字,不是每天仅仅只是写字,而是去研究字的结构,研究字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比如横,竖,撇,捺,点等;比如有的高手学习写作不是每天苦哈哈的坚持,他们更多的研究写作的结构,写作的框架,写作的套路,练习的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支撑文章的背后力量,组成文章的最小单元。
比如在《万万没想到》一书中提到:"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的比赛,其他的时间则都是用于各种基础的训练“。却是这样,基本功扎实了,各个技能就能慢慢地学得专而精了。 而要想学好各个学科,首先要知道哪些学科是最基础的,最本源的(关于本源的理解可以参考走向源头这篇文章)。
通识教育也一样,它是所有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我们研究各个学科也要从最基本的开始。目前我认为最为基础是语文,数学和自然科学。语文重在传递表达我们的思想,数学重在培养我们的理性思考,科学重在培养我们的实践方法。当我们把这三门基础的学科学好了,其他的学科就会容易学很多。
4.方法论
在学校的传统教育中,我们小学会学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美术,音乐,教育部门也知道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其中的语文和数学更是基础的基础,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则更是考察一个人能力的最关键指标。而数学则是培养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演绎和归纳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最重要最基础的学科。
可惜,在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学科?学了这些学科到底有什么用?如果一个学科的学习是被动的,是没有兴趣的,是为了完成任务的,那么这门也真的很难把它学得很好。就好像你明明不喜欢那个女生,但是迫于环境的压力,你们也是勉强或者凑活的在一起,那么时间一长不仅无法获得幸福,还浪费了自己的机会成本,因为本来如果你主动出击 ,去选择你喜欢的姑娘,你是可以得到你的幸福的。
笛卡尔在《笛卡尔的智慧》一书中也提到:”我们在学校里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所谓的知识,但是我们学的越多,我们的困惑也越多,我们越会陷入莫名的迷茫和失落",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只是follow instruction。
我们只是听从老师的安排,认为老师讲得是对的,只是适应父母的需要,认为父母说得也是对的,只是顺应时代的要求,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检验自己的学习,不知道任何的学科都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之上的,而哲学本身也不具有科学性,也是不稳定的。所以,各个学科的知识本身也是需要怀疑的。所以在学习具体学科的时候,应该先要学习和了解哲学和方法论这最重要的学科。
就像我们平时做任何事情,要知道自己的动机和目的是啥?我们外出要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起点又在那里?有了起始点,我们就知道了方向。所以一开始能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比被动的学习他们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可惜,我们的下一代人还是在走我们这一代人的老路,这也是我们当代教育的一种遗憾。我希望,在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中,多融入方法论相关的通识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未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会有很大的帮助。
5.结论
吴军老师在“谷歌方法论中”曾经提到,工业革命以后,以功利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培养专业化人才,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有些人大学毕业后能在大公司工作,也是受益于大学的教育,受益于专业化的技能,使他们有机会从草根跃迁到中产阶级。但是如果想要往更高的基层跃迁,就要有一定的格局和见识,要有一定的担当和综合能力。然而这些能力和要求正是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弥补和提升的。
在我现在看来,通识教育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一种必然要求;是我们更好地探索世界,认识自我,更好的精进自己的最佳选择;也是我们影响并培养下一代人所要做的最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一起汇入通识教育这股清流吧!
通识教育
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