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总会有一些奢侈品、稀罕物,是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人享用的,比如在杜甫生活的时代,荔枝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便是一种稀罕物,是根本不可能吃到嘴里的,只有唐玄宗那位倾国倾城的美人才可以享用,正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甫在他那首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说:“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描述的是达官贵人全方位的奢华生活,看的是美人歌舞,听的是清瑟妙音,穿的是貂鼠毛做的皮大衣,喝的是驼蹄炖的羹汤,佐餐的是橙和橘等珍贵的果品,真是“朱门酒肉臭”啊!
杜甫在公元759年以后,便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公元767年,杜甫已经56岁,此时他在四川夔州定居。他写了一首诗,诗名叫《麂》:
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麂,俗称麂子,鹿科哺乳动物,很小巧,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肉可食。杜甫此诗有一个特点,便是代麂说话,假如“我”是一只麂,假如“我”是一只会思想、能说话的麂,“我”会怎样想,“我”会怎样说。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只麂怎样想、怎样说。
它说,我与那清澈的小溪彻底分别了,小溪边的生活是多么地自由自在呀,可惜我再也回不去了,我承蒙抬爱,和那些美味佳肴一起被端上了餐桌。要怪只能怪自己无才,要是我是一只鹿就好了,还能追随那些有仙缘的人得道成仙,我是不敢怨恨那些厨子的,他们受人指使,只管烹饪,无论如何不是他们的过错。生逢乱世,是一种不幸,那些人都那么残忍好杀,把人命物命都不当回事,稍微有点引人注目就会给自己招来祸患。那些衣冠楚楚的人,其实就是盗贼,转眼之间,他们就把我吃光了。
这是一首咏物诗,好的咏物诗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能“托物寓意”。杜甫此诗就没有描摹“麂”的外形等特点,而是着重写“麂”作为一种美味被“饕餮”时的感受,若从最表层去看,我们可以认为杜甫是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者,但这首诗还有一层意思,是借“麂”表达底层民众被那些“衣冠盗贼”吸吮血汗的痛苦和悲愤。有人评杜甫的这首诗说:“结语将衣冠盗贼作一处说,其骂世至矣!后半语不离咏物,意全不是咏物,此之谓大手笔!”“衣冠盗贼”这个词是不是很犀利,“饕餮”这个词是不是很形象,很具讽刺意味!
杜甫受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影响极深,由于自己后半生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使他对底层百姓的痛苦有一种深切的体会和同情,从而使他对社会上尖锐的贫富分化和对立抱有一种敏锐的警醒和坚决的批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