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希凡
白云先生是南充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但他与我这个白衣书生却不是以这样的身份相识相交的。初识白云,是我为一个朋友的诗集胡诌了一篇大致可以叫做“序”的东西,诗集出版后,作者邀请了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其中就有白云先生。经朋友介绍,我才知道白云长期致力于书法艺术且已登堂入室、自成一家了。我心中顿时充满了敬意:白云刚刚步入中年就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而我所教过的一些中文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写的字则俨然稚童模样,我虽然曾经也是一个较为狂热的书法爱好者,但我之爱好书法无非是一个教师追求如何把字写得像模像样,实在不足以书法论,所以见到白云先生这样的行家自然是钦羡有加了。到后来当我知道他的身份,就在心里暗自悬想,一个从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工作的人,倒是应该像他这样具备一些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看家本领。
然而,白云先生额绝活并没有一次性地在我面前抖落尽净!正当七月流火的盛夏酷暑,我正在中国现代小说巨子沙汀的故乡借着文豪的灵气讲授着中国现代小说,白云先生打电话来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诗集作序,我既惊喜又惶恐,惊喜的是白云先生刚把书法家的形象定格在我的心中,又接着把诗人的风采凸现在我的眼前,惶恐的是由我这个书法尚未入门,诗感也因粗糙的人生磨钝的教书匠来谈诗论诗,就难免有胡言乱语、不着边际之嫌。
直觉告诉我,白云这个名字就显得富有诗情诗趣。长空万里、云卷云舒,是那样的悠闲自在,令人凝眸神往!然而,读完白云的全部诗稿,诗人却并不是在飞花溅玉的诗海中轻松地游弋,也不是像白云那样在一碧如洗的蓝天上自由地飘荡。《三感集》是一个让人琢磨追寻的书名,诗人不是一任自己的感性随意地将诗作杂乱地堆集在书中,也没有像一般诗集那样做题材和诗体上归类,而是按照诗人的生命成长和人生演进作了较为理性的纵向梳理,“三感”也并非是在一个平面上感受的不同方位的发散,而是依据生命的历程作了极富层递感的揭示:“感动”是少年的纯真与美好……;“感觉”是青春的梦幻与希望……“感触”是中年的觉醒与彷徨……。乍看这样的梳理,似乎不出编年的旧例,但细读诗稿,则能品味出诗人在三个重要人生阶段中具有连锁性质的不同的生命底色及其不断超越和升华的人生感悟。就我有限的读诗经验,诗人大致可以分为灵感型、情绪型和沉思型,但白云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练将诗的诸种表达情态集于一身,融为一体,既活现了诗人动态的生命成长,又揭示了不同的生命体验所赋予的丰富的诗歌内涵和多样的艺术风采!《三感集》有少年的纯真书写,也有青春的激情燃烧,还有中年的深邃与沉静,它是生命悲喜与艺术良知的交合,是笑靥如花与满含沧桑的汇融,是憧憬命运与扣问命运、深信世界与怀疑世界的结晶。所以我认为,解读白云的“三感”,不仅能深切理解他并非是为了一展自己的少年狂放而写诗,也不是要在领导层和文化人圈子中附庸风雅而作诗,而且也更能懂得他是在生命和艺术的双重召唤下把诗当做生命,把生命当做诗。可以说:没有诗人丰富而有层次的生命体验就没有《三感集》,没有诗人深刻的读诗经验和广泛的艺术涉猎,诗人也就不可能实现对自己的生命历练具有追光摄影和通天尽人的诗意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三感集》就是一首诗题新颖独到、诗意蕴含丰富、诗艺多姿多彩的长诗,而其中的每一首诗则是这个整体乐章中灿烂动人的音符。
白云的诗感介入到世界和人生的多个侧面,生命的节奏与诗的节奏几乎同步同构:纯情的梦幻、春游的情思、黄昏的雅趣、夜雨的悸动、爱情和友情的心灵弹奏,人生命运的哲学冥思以及与诗人职业相关的文化艺术活动,诗人都动心为情、触目为诗、涉笔成趣。诗人主要吸纳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新诗的表达形式,也一往情深地眷恋着旧体诗词的韵律风采,而且还特别将诗的灵感引入了歌词创作,使音乐文学放射出诗艺的光芒,由此产生了卓越的艺术效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朋友,我不能违心地说白云的诗全部都是艺术精品,但有的诗实在让我欣慰和叹服,其中《谒拜文君井》一首可以从白云的艺术风采中略见一斑:
你初恋时
我未成年
我恋爱时
又无从
与你蒙面
千百年后的今天
当我怀揣
处子的心
捧着
用你芳名
作签的酒
来看望你时
清澈的井水——像弃妇的眼泪
又枯干
久违的
你呵
我们相识的岁月
不是太近就是
——太——远
在我们今天过于泛化的文化人队伍中,有的人是才学兼具,有的人则是才学皆无,有的人是学胜于才,有的人则是才胜于学。我读白云这首《谒拜文君井》就深有感触:如果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学养,白云不可能对文君井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有如此深邃的开掘;同样,如果没有融历史与现实于笔端的艺术腕力,白云也不能实现与古人如此生动和谐的对话。在旅游文化大盛的今天,名山胜水、历史古迹都得到了空前的人为开发;但对一般的游客而言,他们充其量把这些东西当做快节奏生存运动中的暂时调节,今人面对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浅薄的娱情者、世俗化的解读者、生理层面的赏玩者所在多有,而白云由一口枯井引发出源源不断的诗兴,并将其视作一条通古贯今的历史隧道,在这条长达两千余年幽深的历史隧道两端,古人和今人超越了时空的阻隔,一代巴蜀佳丽卓文君已不是大汉王朝辞赋巨擘司马相如的专有情侣,她在诗人的眼中和笔下永远是一尊美轮美奂的艺术精品,她的情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枯竭,对于历史朝代的有情人而言,卓文君永远是鲜活的!正因为如此,诗人才生发出奇思妙想:他仿佛与卓文君邂逅重逢并始终将其视作一块尚未雕琢的璞玉,他要对她诉说思之隐痛与爱之缠绵……,卓文君再也不是历史上那个独钟司马的卓文君,她被诗人演绎成为一个魅力永在的艺术符号,古代既然有了卓文君,今天难道就不应该再有吗?可见,诗人所恋的并非是那个具体的卓文君,而是能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美丽与纯洁,真情与至爱,由此彰显了诗人在历史与现实的通道上自由游弋的艺术大气。然而历史总会被岁月尘封,古今的隧道之所以有时是幽深黑暗的,就因为有历史重幕的严遮密掩,卓文君所弹奏的毕竟是汉代的情爱绝响,历史的错位常常让今天纵有一腔思古之幽情的人与古人失之交臂,古代的美的消失也就成了今天永远永远的遗恨:我们相识的/岁月/不是太近就是/——太——远。诗人深刻的思辨让我们才倍觉珍贵,但这些东西却永远不属于我们了!在我看来,能把历史与现实、诗情与哲理熔铸到这样的水平,也就堪称好诗了。
读完白云的诗,我仿佛与他一起作了一次美不胜收的精神旅游,但我也有自己的困惑,以我的才学实在难以尽解诗人的心曲。南宋词人张孝祥在面对临近中秋的洞庭湖水时,触目“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胜境,虽也“悠然心会”,但终究“妙处难与君说”,我想,诗人虽然不说,但妙不可言却是为诗的最佳境界,而诗评家则须“妙处善与君说”,我不是诗评家,只能把难以言传而又必欲言传的责任推卸给读者,愿诸君爱白云,更爱白云的诗!
2004年7月26日写于西华师大之寂寥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