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上篇我们阅读到,把我们所学的转化成能力,在面对未知,我们要优化自己的思维模式。
让我们继续今天的阅读——《穿透式学习》——学习的终极目标:实践智慧
学习的终极目标:实践智慧
关于学习,我们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一番:我们提升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最终指向何处?
我认为,在一次次的学习之旅循环之后,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拥有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说的“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指的是,为实现目标,在注意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同时,及时且完美地做出判断的能力。
从实用性角度来看,学习是手段,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在实干世界拥有行动的能力。行动的能力,是看到真实的现实,然后行动去推动现实的改变,让现实变成自己想要的结果。
将想象变成现实的能力进一步提示我们:学习、知识和技能都是居于次要位置的,主要的是把事做成的能力。
案例讨论 环球航行第一人麦哲伦:不要高估认知
现在,不少人经常说最重要的是“认知”,他们说,学习就是为了提升认知。他们也认为,在工作中,有了正确的认知,或者再进一步,有了清晰的计划,就能把事做成。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我也不知道如何有力地反驳。我不赞同的理由是:我认为,认知与计划当然重要,如果我们要做的是已经有人做过的事,那么借鉴他的认知,我们就可以找到捷径,但如果我们要做的是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那么在我们成功或失败之前,怎么能判断自己的认知和计划的对错呢?
我想通过对我影响非常大的故事,试着跟你说说,在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时,以及在面对我们所做之事绝大部分都是未知之事时,我们要重视认知,但又不应高估认知。
这个故事就是麦哲伦的故事。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而麦哲伦是第一个完成了环球航行的人。
他从地球上的一点启航,环绕地球一圈,回到起点。从此,地球是圆的不再只是在理论上推测的,而是真的有一个人亲身走过来、验证过的,世人知道了有这样一条航线可以环行地球一周。
麦哲伦的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是这样的:他从欧洲出发,进入大西洋。之后,他想要穿越一个海峡,通过这个海峡穿越美洲,进入太平洋。最后,他再从太平洋去亚洲,找到香料群岛(即东印度群岛),最后重返欧洲。
但是,当麦哲伦出发时,他除了所相信的“地球是圆的”、可以航海绕一圈之外,其他他所知的所有东西几乎都是错的:他拿的地图是完全错的,他知道的数据是错的,他计算的航线是错的,他对时间和资源的估计也完全是错的。
在出发之前,麦哲伦当然也做了很多必要的准备,他曾经在印度和非洲服役,离开祖国葡萄牙,获得西班牙国王的赞助。他是个老练的船长,招募了很多有经验的船长和船员。但是,当他带着五条船进入大海后,情况并未按照他的计划发展。
麦哲伦找不到探险家说存在的、他也计算出准确位置的海峡。实际上,对于这个海峡,他的认知错得离谱。
这个时候,麦哲伦其实已经绝望了,他必须承认,自己手上的地图与计划是完全不符合的。前人以为存在的海峡是错的,做环球航行的信息是错的,地图学家计算的路线是错的。
但是,这个时候,麦哲伦必须把一切隐藏起来。茨威格点评说:“不能让任何一个船长和船员发现,这个失望对他的绝对信心造成了多么可怕的打击。”
幸运的是,麦哲伦的船队在很靠近南极的地方找到了后来世人所称的麦哲伦海峡。不管怎样,最后,麦哲伦“成功”了,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我给“成功”加上了引号,因为麦哲伦的船队的确返回了起点,但在快找到香料群岛也就是他航行的主要目的地前,麦哲伦莫名其妙被菲律宾群岛土著的毒箭射中,死了。
我很想说,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是认知和计划的产物,但事实是,行动和坚毅发挥的作用比认知还要大。
在《麦哲伦传》中,茨威格写道:“一切真正有创造性的事业要得以完成,都必须由创造者自己坚持不懈地去实现。”
茨威格还写道:“只有一心一意献身于暂时的迷误,他(麦哲伦)才发现了颠扑不破的真理。”
对比麦哲伦的故事,我们会看到,认为有了认知就可以达成目标,是过于简陋、与现实有很大偏差的假设。当我们去探索未知时,我们要带着更好的装备。
领读:晚风
结语:
我们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想要的结果。通过麦哲伦的故事,我们了解行动和坚毅发挥的作用比认知还要大。
明天开始我们将阅读——《穿透式学习——思维3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别忘了分享或留言。
如果你喜欢阅读,关注公众号:晚风共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