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都是猴急的。
能不急吗,朋友圈才火了几年,就被年轻人抛弃了。你去问问身边人,还有几个坚持从头刷到尾的。
抖音正当时?Vlog你知道吗,都说是下一个风口了。
上个风口还没赶上呢,每天都有新的关于风口的神话被传颂。
为了揪住神话的尾巴,每个人都恨不得走路带风,一小时掰成两小时花
到了2018年底,裁员潮来了,资本不热了,鸡汤也卖不动了。
应了那句话: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
所以2019年,我身边的很多人反倒不着急了。
因为我们重新开始相信:真正的有所成就,只能是慢慢来的。
看穿“冰川错觉”陷阱
人生没有速成
听多了鸡汤故事,容易错觉成功是凭运气。
但首先你需要从观念上理清:口口相传的速成故事很多是经过包装或不客观的。
本质上,成功依旧需要时间的打磨。
有一个堪称“同龄人已经抛弃你了”的文章范本。
我的大学女同学,毕业7年,年薪60万,总能遇到“伯乐”赏识,也从没听说她的工作苦或累。
似乎她的就是锦鲤了。
可实际上,她2011年毕业进律所时底薪3000,加上所有津贴年薪也才不到6万;工作多且杂,每天加班到晚上10点。
就这样挨了四年。四年后,她跳槽到年薪15万的新职位,却依然是跑工地、加班、早8晚10站桩式替客户维(chao)权(jia)。
又过了三年,她一跃成为风控总监,这时的年薪已达60万。
校园时代,她是我们一群人里最活跃、受欢迎的,毕业之后,她是周围同学里工作最辛苦、工资最低的,且一熬就是4年。
她靠的是日日年年、随传随到的踏实,和远超常人的坚持,坚持,坚持,把高压和高强度融为7年的日常,这才是“毕业7年,年薪60万”的真相。
人们容易只看到外露的成功瞬间,看不到隐藏在其下的心酸、失败、磨炼。
实力和机遇都是用日夜的努力工作、牺牲、坚持和失望换来的。
想成为“神话”,首先要明白造就神话的人,背后的付出之巨大,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了。
巧用复合效应
让成长更高效
矫正了心态,明白成功的本质其实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你还需要策略,持续坚持。
所以,聪明人的思维是:
不要过于在意眼前利益,而是确保每一个选择,都能让能力和状态,日复一日不断提升。
选择工作,要选那些能带给你复合成长机遇的,排除那些没有成长空间的高薪和安逸日子的迷惑选项。
除了咬牙坚持
我还能做什么
最后,落实到行动中,具体该怎么做?
因为大部分时间里,明明已经拼尽全力,却还是看不到成果,真是心慌。
这时除了激励自己咬牙坚持,还有些方法和技巧可用。
一是评估、调整,设置恰当、清晰的目标值。
首先,目标越明确越好。
比如“学好英语”是你的目标,那就需要想清楚,我想在英语水平考试中达到什么分数?
如何从口语、写作、阅读、听力各板块突破?看哪些书?达到多少词汇量?每周学习进度执行到多少页?
其次是制定适当的目标。目标太低缺乏动力,目标太高引起持续的挫败感逼人放弃,目标错位则导致成功永远无法降临。
还拿学英语举例,假设你的英语是大学四级的基础水平,却找了最艰深的GRE文章和学术论文作为阅读材料,这就是目标太高;
如果想提高听力却天天看小猪佩奇,这样的目标又定得太低;
而想要锻炼口语又猛看语法练写作,“说英语”的水平可能一时半会还真提高不了。
恰当的目标很重要,只有设置合理的预期,心态才不会崩,旅程才能继续。
此外,将大目标细化为小任务,跟自己约定只要完成它,就算进步。
二是小步快跑,重视试错的价值。
持续打卡小任务的优势在于可以不断试错,即时调整,形成小步快跑效应。
全球最大的图片分享网站Instagram,就是在边前进、边失败、边调整中成功的。
一开始,创始人Kevin做了一个叫Burbn的H5,又进化出了“分享照片”的APP;结果发现巨难用,只好退回到Burbn版本。
但Burbn改成APP后功能混乱,创始人最后决定仅保留“分享照片”功能,并将其改名为“Instagram”。
Instagram上线几小时之后,迅速蹿升为AppStore图片类应用榜单第一名。
三是信守小承诺,培养“完成感”。
虽说试错可以帮助及时调整,但很多时候,正是一波接一波的挫败感使人产生放弃的念头。
这时候,你可以用持续不断的完成感自我激励。
一株新竹种下之后,就算每天为它施肥、养护、浇水,头1、2年都完全没有长高的迹象。
但第3年,幼竹只花2周时间,就能蹿到27米。
那毫无生气的2年,是小竹苗在土壤下疯狂地扎根、生长。
站稳了脚跟,它便会迅速长成参天的植物。
做事情也是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