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4年8月13日15时至18时
主持人:李 建 甘泉县桥镇乡党委书记
参加人:周 莉 甘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刘玉东 甘泉县文体广电局局长
罗振有 甘泉县广电台副台长
上官永祥 甘泉县文化馆原馆长
刘虎林 甘泉县文联主席
吴生斌 县广电台总编
毛生明 延安美水文化推广有限公司负责人
王永岗 陕北文化学者
张湛武 陕北文化爱好者
谢岩峰 桥镇乡人大主席
袁 荣 桥镇乡党委副书记
郭 磊 桥镇乡文化站站长
张启发 张俊功大弟子,志丹县永宁人
张和平 张俊功之子,桥镇乡安坪人
樊九平 张俊功徒弟,桥镇乡桥镇村人
贺改明 张俊功徒弟,石门乡晋塔人
许占平 张俊功徒弟,桥镇乡府君殿人
高尔峰 张俊功徒弟,工作于志丹县文联
赵华英 师从张俊功徒弟解(hai)明生,工作于安塞县民间艺术培训中心
孟承祥 张俊功徒弟,工作于志丹县曲艺队
王雪梅 张俊功徒弟,安塞县人。
记 录:张湛武
会议内容:
李建: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目的是就张俊功展览馆筹建征求大家的意见,以建馆的实际行动缅怀张老先生,为桥镇今后的发展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座谈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展馆布置提出好的建议,二是张俊功的遗物及文字图片的收集工作发表建议,三是希望大家号召,广泛吸引各界人士的资金协助。下面先请展馆策划吴生斌介绍方案。
吴生斌:为张俊功建纪念馆这个问题长期得到文艺界朋友们的关注,都有这个愿望,现在桥镇乡有这个想法,大家肯定会支持。我准备了一个简要方案,请大家批评指正。原计划展室面积35平方米,看现在情况还能做大,容纳7个板块的内容。一是门口有雕像类的建筑,简介大致内容为张俊功是继韩起祥之后的又一说书大家,生于1932年,卒于2008年,生前曾当选陕西省曲艺家协会理事、延安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甘泉政协委员、甘泉文联首届副主席,定位为陕北说书艺术大师、张派说书创始人,大家考虑称谓是否合适。二是少年张俊功,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展示老家横山、到甘泉安家的照片,展示遗物。三是学艺阶段的张俊功,张在25岁拜雨岔硷台窑子张金福为师,学习单音弦,这版块穿插对于说书这一门类的介绍。四是1960年进入延安曲艺馆到1979年成立曲艺队巡回演出,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斗》配音,张俊功达到了艺术的辉煌时期,表演“改走场”、梅花调的成型,都在这一时期。五是展示成就,张俊功一生说书达到80多出,许多说书段子流传广泛。六是成就与贡献以及社会名流的题字。七是展示视频资料,最早见于下寺湾钻采公司的说书片段,老年时期的多,我为制作张俊功说书节目,曾跟踪采访2年,这些资料都可以提供,磁带在志丹以上民间较大,问题是时间长了,磁粉会掉落,影响音质。
王永岗:为张俊功建纪念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对于甘泉和桥镇,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陕北说书是国家首批公布的文化遗产名录,遗憾的是张老生前没有作为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今天我们做这事情意义重大,关键是怎样做得更好,从现场看,展馆面积小,用于墙面和实物展柜的空间有限。建议建立张俊功文化广场,多播放张的说书段子,营造氛围。张俊功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如何展示这些,有待于我们对张的生活用品的征集,也希望弟子们提供大量的材料,以便于挖掘其内涵。另外,做好张俊功年谱或大事记也是当务之急。
张和平、樊九平:手里有张俊功的照片,还有他用过的三弦和“蚂蚱蚱”。
贺改明:广场立张俊功的塑像好,我们还有个愿望,就是能把张俊功的坟茔从高山上搬下来,希望得到乡政府的协调。关于照片,定边海子梁曾有人给张照相,有大量的照片。
赵华英:建议在艺术板块中增加一个带弟子的小板块,张的最大贡献是将说书传承了下去,他直接带过30多人,间接带了200多人。张的影响力很大,曾有个新疆的朋友说,他开出租车,车内播放张俊功的说书带子,一个星期内就认了100多个陕北老乡。再有,我记得张后来成了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这事要好好斟对。
毛生明:我能提供刘文西的书法作品《俊功故里说书之乡》,如果想搞陕北说书专场,我可以邀请刘文西先生参加。今天我请到了世界汉诗协会的周拥军来桥镇,可以请他写诗。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资源,要抓紧做,可以考虑给张俊功塑一个很大的像。
上官永祥:张俊功是1979年后半年到甘泉文化馆曲艺队,从三边开始说书,足迹到过宁夏、甘肃、山西等地,延安歌舞团的党英子(音)曾为张做过碟,有些资料。韩起祥后来也承认张是他的学生,那时韩办班,张去参加,是1985年的事。
李建:目前建馆资金有限,这项公益事业以传承文化为目的,想听听大家能捐献什么实物和图片,所有权归你们,纪念馆只有展览权。
张和平:对于建馆我觉得很高兴,老人活在甘泉死在甘泉,我有什么奉献什么。
贺改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在这问题上,我们会全力以赴。
吴生斌:可以和捐赠人签署协议,注明权力等事项。
刘玉东:可以考虑塑半身像,放置在展馆,不宜在广场上塑全身像。
高尔峰:建议申请曲艺之乡,大家有没有见过延安曲艺馆的韩起祥说书展馆,可以借鉴。
刘虎林:我与张俊功可以说是忘年之交。张老在说书艺术上努力和奉献了终生,对曲艺的贡献太大了。张老去世时,追悼会由我主持,他去世时很寒酸。我们讨论建馆应该是建纪念馆,这样容量很大。张俊功不仅是甘泉的,更应该是西北的,他终生生活在民间,对说书艺术不断地继承和创新,他将说书的魅力充分展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得到了群众的喜爱。我个人对于张俊功的说书资料进行了长期的抢救性挖掘与保护,从来没有停止过,正在编撰《张俊功影像志》,内容有图片也有文字。桥镇乡为张俊功建馆的决定是明智的,张老一生都在将说书推向全国,功不可没,展馆要全面展示张俊功如何走向民间的人生历程,展示张老独创的“梅花调”的艺术形式,去展示传承说书的技艺,传播他的思想。现在说书艺人很难招到徒弟,说书出现了断代现象,究其原因,是弟子们不下功夫、技术提不高、不去创新、爱说酸段子,这些值得艺人们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张俊功建馆来建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品牌,通过这些氛围来刺激青年学生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办张俊功新时代曲艺培训班,培训结束可以发证书,如果每年能搞一次大赛更好。张俊功从民间走向民间,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市场。通过建馆可以改变桥镇的面貌,带动招商引资,将张老的说书段子刻录成光盘,一定会受到老百姓的喜欢。张俊功的创作来自于生活一线,他将创新运用于表演,内容完全是从生活中挖掘,一旦登台演出,就能与观众达到共鸣,他的男腔女调、说学逗唱,将说书达到了极致,他将爱心融入了三弦,演给劳动人民,不是单纯的几把道具。纪念馆做成窑洞式的更好,能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
张湛武:桥镇有两大文化资源,一是秦直道,二是张俊功说书。秦直道甘泉段是整个直道中非常有特色的地段,开发难度较大,如能做成申遗的一个点,就非常成功。张俊功是甘泉县真正具有广泛地域性民间知名文化名人,他的说书有继承有开创,其艺术分量和价值在中国民间曲艺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说书深受老百姓喜爱,足迹踏遍西北各地,影响广泛,张俊功说书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品牌。甘泉县多年前在打造文化品牌上曾错失过机遇,在挖掘张俊功说书上行动迟缓,如果在老人在世时就开始着手整理,要比现在方便和丰富的多。令人欣喜的是,桥镇乡这届班子有这样的远见,有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张俊功建馆可拭目以待。我认为,不能单单以建馆为目的,要把张俊功说书做成真正的文化品牌,成为甘泉老少咸宜的群众文化形式。张的说书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本地人反而容易不当回事,要让张俊功说书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以张俊功的故里为荣,以他的说书为傲。一是在文化传承上下功夫。张的弟子众多,一些弟子以此技艺谋生,一些弟子只是作为一种爱好,一些弟子放弃了学习,这些弟子招徒困难、后继乏力,我们要多做这方面的引导工作,比如举办说书培训班和说书赛事。二是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使说书成为乡村主要的群众娱乐形式,成为乡文化站主要的组织表演形式,推动说书艺术团的发展,如能带动相关文化产业更好。三是打造好张俊功纪念馆。“展览馆”定位太狭隘,张俊功完全具备建纪念馆的资格,也不可太宽泛,只介绍张的生平和说书艺术,不要求全陕北文化而面面俱到。纪念馆具有博物馆的范畴,它能承载知识,具备教育的功能,传播一定的思想。我认为,张俊功纪念馆应建出特色来,有别于国内名人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格调,而倾向于活泼生动。布展内容的分类与风格现在细谈为时尚早,还要看征集物品的多少和丰富程度。从今天现场看,房间太小,基础设施缺乏具备建纪念馆的条件,这事还可以再琢磨。
罗振有:为张俊功建馆是甘泉的大事,场地要大。我同意湛武的看法,将张俊功纪念馆做成一种文化事业。馆内要增加声光艺术,要有新鲜感,比如六盘山王洛宾文化园的展馆。我们的策划要到位,按照征集回来的东西,分门别类整理,将每个版块的照片和文字做活。
刘玉东:我认为名称定为“张俊功陕北说书纪念馆”。罗振有刚才讲的有道理,有多大的财力办多大的事。我任县文化局长那年,就有抢救文化的想法,当年腊月我曾派人前往张老家慰问,不料张不久就去世了。张在民间的影响力,文化人无人能及(读高建群的关于说书的段落)。现在评价张俊功,怎么说都不过分。第二方面,陕北说书的生存危机,人大、政协这几年提了很多建议。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报程序,是由各县申报,市上统一向上报送,等待审批,韩英莲就是这样成为传承人的。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机就是失传、覆灭、消亡。可喜的是,今年5月1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给我们更好地保护陕北说书带来了希望。陕北说书的艺术生命在于生活,县文体局支持成立说唱团,由樊九平带队,参加文化下乡、逢节日活动演出,没有多少人看,这就是现实,我们做决策要考虑现实。第三个方面,关于布展,要充分认识到意义,这是文化传承的需要。目前我县只有2个省级的项目,如果能入国家级的,保护资金将达到70万。这也是弘扬文化的需要,借此整理甘泉的文化,一手资料开头,往大做,如果能做成文化产业更好,塑一个大三弦塑像、做成鞋垫的想法都很好。将纪念张老先生作为文化传承符号传承下去,政府做,弟子也做。再就是关于优化方案的问题,借鉴外面布展的经验,比如路遥纪念馆就很好。同时要争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在人、财、物、智力等方面,定位要准,有高度,上墙的东西要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实物要有代表性,将文化说清说透。
周莉: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靖边等外地的客人,可以看出来大家的积极性,看出大家对于说书的热爱,看出弟子对师傅的敬重。桥镇乡去年就有这个想法,我也是来到甘泉才知道张俊功是甘泉人,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说起来张还在我们家吃过饭。安塞在文化方面宣传的力度大,甘泉多年来在这方面有所淡化,桥镇乡重视这件事,也将掀起文化的氛围。大家刚才就环境条件、氛围、布展、传承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但实施起来不简单。关于筹建,我认为一是要有很好的组织领导。策划要有具体的操作性,对于征集、展厅的布置与规划,方案制订了再推敲,要有分工落实,有各项负责联系人,有征集的落实人等。二是组织落实要全力以赴,由文体局下文,各乡镇文化站要再次征集,做好宣传支持,征集物品都归到桥镇。三是文字表述要准确,每个框架中的文字、图片要高度概括,不一定就事论事,文化在于挖掘内涵,要具有广泛性,必要时可提升与放大。四是标题要定性。五是大的框架每个细节要推敲,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少还要召开两次座谈会进行研讨,实物文字配好的时候,再请专业人员把关。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在广场等地方,要有对张俊功的高度评价的说明。要得到社会的认可,达到一个高度的载体是关键。六是张老的弟子要多方搜集过去的影像资料,要在电视报纸上加大宣传,以达到最佳社会效应。在框架上预计什么时候可以投入使用,要有一个规划设置。
李建:周县长的思路很清,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刘局长作为文体局长,给予了支持并且今后还有赖于支持。作为乡镇,发展经济是重点,文化本不在重点之内。为什么想办这件事,就是热爱,有来自于领导的强有力的支持,能给后人留下文化遗产尽到自己的微薄之力。非坐而论道,这项浩大的工程在于我们的努力,文字的形成需要我们抽时间夜以继日地加班,实物的征集需要群策群力。乡上工作力量不足,又无内行人,单靠乡镇无法完成。感谢各位领导及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大家共同传承文化责任,相信纪念馆在不久的时间一定能建成。
(根据会议记录整理,未经与会者校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