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商释•八佾篇第三﹝一五﹞
【原文】
子入太庙﹝一﹞,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二﹞?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一﹞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二﹞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释义】
孔子进入太庙,对什么事情都亲自过问。有的人说:“谁说鄹邑人的后代都是知礼的呢?进入太庙什么事情都要问。”孔子听说了此事,就说:“这样做就是礼呀!”
【商释】
因为孔子进入太庙的时候什么都要问个明白,所以就有人怀疑他是否知道礼仪制度的涵义。对于一般人来说,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怀疑甚至嘲讽,肯定会不高兴。而孔子不是这样,人家毕竟是圣人。当他听说别人怀疑他不了解礼的时候,他并没有生气,反而十分耐心地向别人解释说:“这就是礼呀!”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人家孔子就是谦虚和务实,他知道自己是研究礼仪典章的,他从来就没有说自己对什么样的礼仪制度都十分清楚。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礼仪风俗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全都弄懂。一个人无知不可怕,关键在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连孔子自己也说他不是生而知之者。若论次序,生而知之者是最好的。而这样的人又有几个呢?而最怕的就是无知而又不知道学习。从学礼的角度说,对于那些自己本来不清楚的礼仪或风俗能够虚心学习,就是好的。在这段话中,孔子给我们的答案就是虚心求教。
社会在发展,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着变化,文化的东西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日趋多元化。“礼”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若企业外交礼仪而论,更是变化异常。我们经常论及与国际接轨,大概也应该包括企业之间的交往礼仪。在交往过程中越符合礼仪,越说明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深度,越说明企业的美誉度比较高。我们不能不说在企业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或企业家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诸多的礼仪风俗或规范是我们不了解的。但不了解也不可怕,只要用心去学习,自然就了解了。你比如说有的国家点头是肯定,而摇头是否定的,在我们国家就是如此。而有些伊斯兰国家就不一样了,正好相反。比如说中东某些国家即是如此。还有一些国家对于颜色有特殊的禁忌,有些国家对于数字有禁忌,有些国家对于食物有禁忌。这些都需要企业或企业家们不断地熟悉。对于那些不熟悉的习俗怎么办呢?那就要好好地向孔子学习了,不知道的就要问,人家孔圣人都不怕别人耻笑,更何况我们一般的小人物了!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把孔子的话向更高的层面上引申。人非生而知之者,总是要不断地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不了。
特别提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