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博物人生》书摘(三)

《博物人生》书摘(三)

作者: brosharp | 来源:发表于2015-06-24 23:09 被阅读54次

    博物学提倡个人探索,参悟大自然沧海桑田、人世间此起彼伏的道理,其目的通常说来不应当是为了取得高科技发明,更非瞄准动不动就改造大自然:这儿挖个洞、那儿建座桥,这儿修个大坝、那儿扔些核废料。获取知识并非目的,求得理解,也不是最终目的。如何实实在在地生存才是根本。在盛世或乱世,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应当如何生活?如何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这是与世界观、人生观有联系的一个大问题,不过它并不抽象。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幸福,日子过得是否充实,生活是否有盼头,除了一些基本的背景条件、物质条件外,自我定位、自我调节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逆境下不消沉、不丧失信心,在得意时不放肆、不凌弱跋扈,这些功夫是需要修炼的。发现世界之美,通过博物之兴,感受生活之美,坚定信念,这也是在现代科技之外另外开辟博物学天地的用意之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诗中所述的故事并不理想,但是人们公认这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时运不济、屋漏偏逢连阴雨,并伴随普遍误解之时,我们如何欣赏周围的环境,如何憧憬美好的未来?人生当中,总有某些时刻甚至不断重复的时刻,像《圣经》中约伯的经历一样。我们要经历考验,也许不是上帝的考验,但考验确是真实的。承受命运对初始条件的设置,不怨天尤人,乐观地生存下去,这便是从传统、从《诗经》中引申出来的道理。

    重新审视现代教育的功能

    我们现在的教育根本上是一种西式教育,文、理、工、医皆然,严重忽视了更可持续的东方文明。博物学文化不强调还原论的深刻和竞争,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一切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找桥梁,博物学是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过去,博物学是可持续的、久经考验的、缓慢变化的知行体系;在未来,博物学与想象中的生态文明是匹配的。即使它本身不足以支撑未来的生态文明,它也是相当重要的组分。如果人类不想被工业化的“战车”长久绑架的话,就必须尊重这种知行方式,设法延续它。郑樵在《通志》中说:“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置而不问,仲尼时已有此患。”这是妨碍博物学发扬光大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现代教育不是没用,而是太有用了,为用而用、不择手段。全面恢复博物学,在现代条件下非常困难或者说几乎不可能,但这样一种微弱声音相当于强调保存人类的可持续生存本能。也许,明知不可,也要为之、也要尝试。

    现在各国的教育体制是否有助于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呢?答案基本是否定的。现代教育相当程度上不过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上人的扩大竞争优势的教育,是鼓励“智力暴徒”的教育。与它配套的舆论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落后就该挨打”。在现代性条件下,为了出人头地,年轻人在学校不得不经受内容复杂形式多样的苦读,学制一再延长,体制化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已经逐渐丧失自然生存的动物本能,如果不算由言语和阴谋所展现的算计、攻击本能的话。

    人类如其他动物一样,在进化中已经拥有了一些生存智慧,它们与博物学有关。如果现在任凭这些生存智慧丢失,可能是不明智的。阿曼人(the Amish)儿童只接受8年教育,不读大学,也生活得很好,而且避免了许多麻烦(Hostetler,1993)。他们并非愚昧,而是对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在他们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无非是教会下一代与大自然如何打交道以及与同类如何相处;片面地追求高科技只能算是“小道”,阿曼人与孔门弟子一样相信小道“致远恐泥”(《论语·子张篇》)。阿曼人的教育观念并非落后,它充满了智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改革人类的教育体制,可能要考虑如下原则:

    (1)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倡导博雅教育,智育要严格服从于德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育应当强调改进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并且在教育中应当消除任何形式的对战争和暴力的夸耀。”(Pugwash Conference,1958.09.19)

    (2)大大缩短学制,从小学到大学的在校教育时间不宜超过10年。

    (3)多传授地方性知识,平衡传播普适性知识,少鼓吹“致毁知识”。

    (4)加强美育、体育,适当增加博物、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纯数学的比重。

    【致毁知识:有的人将一类特别有害的知识称作“致毁知识”,如直接导致原子弹发明的核裂变原理术等。】

    作为数理科学家代表之一的霍金2010年8月扬言,在未来的几百年中,更不用说一千年、一百万年,人类也许就得放弃地球。“大思想”网站的新闻标题竟是:“霍金警告:放弃地球,否则就灭绝”(Stephen Hawking's Warning: Abandon Earth, Or Face Extinction)。中国的《科技日报》在头版也立即转发了相关消息:霍金称,“地球毁灭是迟早的事,人类若想延续生命与文明,只有移居外太空一条出路”;“这唯一的机会不在地球,而应延伸至太空”。(张梦然,2010.08.11)霍金也许蒙对了,但他的言语中透露出数理科学家一贯的不负责任心态。博物学家的思考将不同于霍金的,博物学鼓励人们发展负责任的知识,关爱地球母亲,永不放弃。如果地球因为人类的折腾而提早毁灭,还谈什么“文明”?如果人类不改变思维方式,有N个星球也没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物人生》书摘(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he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