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很难把长征五号发射和雄安新区建设联想到一起,因为看不清这里面的内在联系。雄安新区的消息透露出来之前,网上热炒过诸如“清华毕业买不起清华的学区房”“青年科研人员买不起房”的新闻,同样长五火箭失败后知乎上立刻出现一大波业内人士爆料航天院所工资太低引发辞职。要发动群众让举国上下共同呼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因为工资低→ 没人搞科研→ 长五炸了。。。但是,雄安新区的出现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没房不要紧,赶快来雄安。
长征五号和其他航天工程一样,每次宣传中都会强调科研团队非常年轻不到30岁,年龄结构基本上除了几个领导是老的,剩下全是刚毕业的,因为三四十的买不起房都辞职了。其他科研行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因为火箭发射基本上都有直播,暴露的更彻底。雄安的规划中,北京的各大部委,央企,高校,科研院所等等非首都功能要搬到雄安,部委央企肯定不搬,非要搬也可以,在北京设一个驻京办,老总亲自坐镇,能奈我何?高校可以搬,学生搬老师留北京。不愿意走的老教授有多少北京学校就硬吃多少,来者不拒。清华北大有的专业北京联大基本都有,一意孤行搬高校的后果就是北京联大20年后拳打哈佛脚踢牛津。相对而言科研院所是最容易成为突破口的。院所里,一般来说领导也不想搬,那就只能发动群众了。基层科研人员当然是受苦受难,工资低压力大,内部论资排辈,外部相对隔绝,出了成果功是领导的,出了事故锅是基层的,所以才会有在网上的诉苦帖。但是,改善是不可能改善的,反正毕业生那么多爱来来不来滚,你干个三五年扛不住辞职了还有下一波毕业生,正好又降低了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所以解决的办发用中央的讲话就是倒逼,基层倒逼上层来搬家。没有内部住房又不涨工资,那总的有个折中方案,4月1号已经给广大基层科研人员指出了一条明路,搬到雄安,全场公租房,你租不了吃亏,租不了上当,租什么都一样,随便挑随便选。。。
舆论为何要选择航天领域呢,因为火箭发射失败几率大,但是代价小。众所周知,美苏登月竞赛结束后全世界的航天科技发展速度明显降低,中国在新世纪异军突起,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和美苏相比中国虽然技术不行但没死过人啊,这是最大的优势,发射失败都有官方微博带头点赞。如果是飞机坠毁,船沉了,高铁撞了,这种失败是不会在直播时直接公布的,那样会炸锅,至少要献祭一两个小领导来稳定情绪。但是火箭发射失败用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科学探索免不了走弯路就可以混过去了,宣传重点会被引导到落到工资待遇问题。当院所领导们三番五次推脱没法建内部住房没法提高工资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救世主带领大家到雄安去开拓新天地了。所以我们根据唯物辩证法来看待长征五号的发射,这是一次航天技术领域的失败,却会促使一次社会主义伟大实验的成功。长五终归会上天,一两次失败不算什么,显然如果这次失败能掀起搬家的浪潮,意义远比发射火箭要大,所以航天人就像平时在电视里说的那样再牺牲一次吧,就最后一次。
雄安的发展,最近一个大新闻是“地上地下打造两个雄安”,国土部和地调局亲自撸起袖子干,要使雄安成为“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的第一个示范区”。这真是直接一嘴巴打在某些人的脸上呢,北京局作为最早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的单位,首先开展地热推广研究,前一天还巴巴的给别人上课呢,现在就靠边儿站了,你以为是开创了地质工作新方向,结果上面直接没收了你当领头人的资格,老老实实跟着学跟着干,还能赏一口饭吃,想当冒尖儿的不好意思一棍子按死。地热能吹得神乎其神,这悬乎的还要分干热能和湿热能,看见陕西人要在华北平原打3000米,痛批他们不懂技术打得太深。现在好了,嫌3000米太深?不好意思,雄安先打6000米起步,未来要干到10000米,看谁敢不服?回过来说地下空间的应用,新加坡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走在世界前列是有道理的,可雄安地处华北平原,这么大的地方没事儿费半天劲要搞地下空间建设是图什么?“中国地调局建议在40米以下的中深层作为储水管廊、特种工程等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看来这是要贯彻毛主席的指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了。所以我建议现在开始像日本人学习还来得及,多吃防辐射食品,尤其是要在沿海地区推广种海带,海带不仅能缠住美国的核潜艇,还能防辐射。现在的中老年微信圈总是在转载美国这个好日本那个好,做梦都想到欧美日本这些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去,无奈想移民太难,但是每天坚持吃海带可就容易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