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语言的三大要素
语言学家平克教授在《语言本能》曾经提到儿童学会语言的三大要素。
要素1:声音环境
声音环境是指一个人所处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每天听到的语音和交流对话。儿童交流的方式是「应景而生,此时此地,即here and now」。例如,母亲会指着驶向孩子的游戏车说:「看!对面来了一辆小汽车!」
据量化分析,儿童语言对话的内容包含以下成分:
• 72% 是此情此景的;
• 55% 是与这个孩子有关的刚发生的事情的延续;
• 6% 是一个单词的句子;
• 8% 是简单的常用短语;
• 只有 2% 是与当前内容完全无关的语言。
不难看出,儿童对语言的需求,更像是一种社交需求,他需要借助语言来认识世界,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像是手握通用货币的成人一样,开始了与他人的信息交换活动,而没有被提供声音环境的「野孩子」就无法参与到这样的社交中来。由此可见声音环境的重要性。
要素2:母亲式语型
生活中的不少年轻父母已经意识到电视机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他们比起那些曾建议聋哑父母多让自己听力正常的孩子通过观看电视来学习语言的糊涂者不知要明智多少倍。平克指出,没有一个孩子能经听电视机这样的「铁疙瘩」说话而掌握一门语言,因为孩子像是一个「读心者」,他只对大人们在自己面前的谈话,或是大人们与自己的语言互动中理解语言的含义。相比之下,后者更易博得孩子们的欢心,因为大人与小孩的语言互动有一种特点,即它们属于「母语式语型」。
比如,你会对一个孩子说「小宝宝,乖乖坐,吃果果」,这样的语言发音清晰,节奏感强,富有旋律,而且大人在表达的过程中会伴随着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这一切都为孩子理解和习得语言提供了方便。母亲常用语调的抑扬起伏表达赞许,用尖锐急促的命令式口吻表达禁止,还会用低声细语对孩子的心灵进行抚慰,这些都很好的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也增进了他们的理解力。「在可选择的情况下,婴儿更喜欢听母亲式语型,而不是成人间的交谈。」
要素3:父母的回应与自我实践
语言的学习不只是输入,还有输出,当孩子在表达时,他需要父母的温和反馈,如果词语、语法说错了,父母感到不解,或进行惩罚,孩子就会自我修正,并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中说得更流利、更好。请注意,这里提倡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表达进行纠正,但不要呵斥孩子,让他不敢说话,这样他就很难自我实践。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孩子自己意识不到说错了,大人怎么纠正孩子都还是按自己的说。所以,要宽容地等待他们的自我修正。
以上所说的是,一位儿童掌握语言所要拥有的三大要素:语音环境、母亲式语型、父母回应和自我实践。在具备了这些要素之后,孩子会在不同年龄段展现出他所拥有的语言天赋:
一岁,理解并说出单词。这时的单词是被孤立地说出来的,这样的「独词句阶段」大概持续两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涉及词汇主要有食物、身体部位、玩具、家庭用品、动物、人物等;
一岁半,语言能力飞跃。「他们的词语量获得快速增长,平均每两个小时就学习一个新的单词,而且这种速度一直保持到青春期。同时,他们也开始了语法的学习,将两个单词进行组合,构成最简单的句子」;
三岁时,语言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保障,即词语及语法运用几乎不会出错;
四岁前,儿童都能自如运用语言。
但「掌握口音的能力在两岁之后就开始逐渐衰退」。至于是否真的存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还很难证明。有些语言学家指出,人们习得语言的能力随年纪增长而变差,年龄对语言的影响是衰老过程的一部分。总之,学语言,要趁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