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到一个新建校听两位新入职教师的课,巧合的是,去年的同一天我也是听他们的课。
更巧的是其中一个男老师讲的竟然是同一节课《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但时间、地点、人物、授课题目都相同的一节课,给我的感觉却是大不相同,说大不相同还不够准确,应该说是相差悬殊,给我的感觉是大变活人。
我还是从头说起吧!
1
去年听课这是去年我来这个学校听课时发的朋友圈,没有对老师具体的评价,原因是两个老师都太年轻,在课上存在着很多不足,尤其是小伙子的课与我的预期相差太远了。按道理说男孩子阅读兴趣应该是更广泛些,地理课会上得有趣些,但是他的课实在是太水了,一向喜欢鼓励年轻人的我竟没找到什么亮点,而且按耐不住焦虑、急迫的心情写了一篇听课感受发到公众号上,希望他能看到,希望他能据此反思自己的课堂。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Qr5k-W7fwN87mp6-fAKhA
虽然我没有点名学校和老师的姓名,但是还是被本部的地理老师发现写的就是他的问题,提醒他要上心。
2
这一年里我进行了几次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感觉他也不是很积极,甚至还需要我提醒他上交培训体会,因此就在心里给他定位:他的专业可能就稀里糊涂了,我今后也不必太关注他。
有了这样主观上的判断,这次知道还要听他的课时,我心里不免有些抵触,为自己要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而蹙眉,但是学校已经安排了,我又不能拒绝。
进入教室后,首先发现他的形象变化很大,比原来瘦了不少,课后问询知道这一年他减重30多斤,对自己下手够狠,不免对他印象变好些(因为我一直减重失败)。
接下来又发现他讲的还是去年的那节课,这又让我立刻精神不少,想看看他能不能有点儿变化,如果没有我就把去年的文章拿出来让他自己做对比反思。
他的课前引入就和去年不同了,类似动漫的拟人角色设计就很符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把降水的概念讲得很清楚,而且与雾、霜、露水的区别进行了特别强调。可以看出他已经能判断出学生的易错点了。
引课接下来的教学流程里他的思路特别清晰,每个大问题下又设计了很多小问题,每个问题的讨论都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他主要做适当的补充、强调、小结。
问题和问题之间的过渡也设计得很好,充分的给学生搭梯子,让学生能够一步步地往上走,摘到果子。而且他能清楚地知道学生会在哪里出问题,需要复习哪些知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讲降水的分布时,用了下面三幅图。
等值线图对比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地形、气温的相关知识,也把等值线图的学习整体上升了一个高度,这是我在以往的常规听课中没有过的设计。
此外,他的课件制作非常精致、简洁,他的问题设计也、细致,他的图幅、标记都准确、清晰,他的小结有填空、表格、知识框架图等多种形式……
总之,他的课堂吸引了我,他与去年的巨大反差让我感到震惊!
在他领着学生小结时,我点开去年写的那篇文章,发现除了课堂上活动设计情境、趣味化稍弱一些,其他我列举的那些问题他都改正了,而且与学生的沟通都是特别走心的,有些设计很有特色。
我在我的听课笔记上画了很多对勾,那都是他课堂上的闪光点。
3
课后研讨时,我让两个年轻人先自评和互评,他对自己以前上课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在自己的进步认识得非常准确,感觉自己在这一年中对教学内容、对学生都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
和他同上一节课的小伙伴也看到了他的进步,发现了他课堂设计上的亮点,感到听他的课有收获。
也就是说,这一年里他发生了脱袋换骨般的变化,这在年轻教师的成长中是罕见的。
4
根据我多年的教研经验,他的变化不仅仅是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下了很大功夫,他这一年应该都在追求变化,因为问题的设计能力、与学生的沟通互动能力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是日积月累可以训练才能逐渐提高的。
他的各种能力提升也一定是他教学理念转变的结果,而思想落实到行动,即知行合一也是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才能达到的。
由此,我想到了可以《刻意练习》那本书上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一年的时间约8760小时,还不到一万小时(把睡觉的时间都算上了),说明他的刻意训练非常用心,所以才有这么出乎意料的效果。
一般来说,新入职教师要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老师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但是如果特别用心,就可以缩短这个成长期。
那么这个小伙子的案例不仅证明一万小时的定律是可信的,也证明了走心可以让刻意练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为教研员我为他的成长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期待他下一个一年里能继续这样的刻意练习,尽快成为一个名师,更希望有更多的年青教师都能取得如此迅速的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