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千里的赤水河静静地流淌在川滇黔三省的交界,发于云南镇雄,东流至仁怀,又转而向北于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八十一年前,革命先烈在这里浴血奋战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八十一年后的今天,透过学院大礼堂的银幕,看着雨点般的炮弹打破静谧的水面溅起擎天水柱,我不禁心生联想,赤水洪流不正如同红军铁流吗?河水名赤、军旗姓红,赤水河的目的是汇入大江,红军的战略目标是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保存自己,寻找新的落脚点。由于大山的阻隔河水不能一蹴而就直奔长江,红军也是如此在胜败交集的场场战役中找到了胜利的路。通过这部影片我了解到了毛泽东等共和国军事家们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和战略思维,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我的几点感悟。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遵义会议奠定了毛泽东在工农红军中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中的地位,但毛泽东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是在遵义会议后的四渡赤水中获得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了战略转移的方向:经川南渡江转入川西北,协同四方面军实行总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但由于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一开始执行计划红军便受到重创。在土城遇到了敌军的强势反攻、相持不下。面对这样危急的局面,毛泽东与政治局的几个主要领导连夜开会商讨对策,决定改变由赤水北上、从泸州至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迅速撤出土城战斗,渡赤水河西进。可以说一渡赤水是在紧急情况下决定的,也可以说是在实践中得来的。
遵义会议的伟大在于党开始依照国情独立自主的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但一次会议是不可能确定一成不变的正确的战略方向的,更不可能制定出详细的行动计划。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真理是在实践中得来的。毛主席说过:“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使我们变得比较地聪明了起来”。一次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事求是的分析问题,找到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在一个个挫折中不断前进的,是通过实践得来的。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绝不是历史赋予的幸运礼物,而是通过艰难曲折的奋斗得来的。
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智慧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是毛主席在六十年代谈将来如何打仗时说的。“打得赢”就是集中兵力消灭敌人,与其伤敌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打得赢就打”体现的是进攻性,人民军队以劣胜优,从被动转为主动,基本上都是靠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实现的。“打不赢就走”体现的是流动性,就是没有固定的战线,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用空间的转移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走”的目的是为了打,是为了避敌主力寻找敌人的弱点。“走”是手段,“打”是目的,一切“走”都是为了“打”。这一思想在四渡赤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土城之战中,与郭勋祺部打起了消耗战,我军损失巨大,而且增援的川军还在陆续到来,面对这一情况,迅速做出了改变,渡赤水河西进。一渡赤水,“走”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
渡过赤水之后,中央计划实施原想定的建立川西北根据地的计划,但由于红军的战略方向与川军的作战原则迎头相撞,原来的计划已不可能实现。在政治局扎西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趁敌主力集中在川南之机,回师东进,再渡赤水,进军黔北,这就是二渡赤水。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是经过会议讨论深思熟虑后的结论,但同样是运用了“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二次渡过赤水河后,红军很快捕捉到了战机。从几名黔军俘虏口中得知娄山关仅有黔军柏辉章部三个团,彭德怀、杨尚昆立刻向中革军委建议,歼灭该敌。几个小时后一军团的林彪、聂荣臻也致电朱德,建议以主力在娄山关南消灭黔敌。至此,毛泽东定下作战的决心。原定的遵义战斗,只是指向较弱的黔敌,但“打得赢就打”,由于战事进展顺利,这场预期不大的战斗发展成为长征中的最大战斗。
随后,中共中央决定与追击军主力周浑元部决战,但由于势力的悬殊,我军受挫。再加上之后的鲁班场战斗的失利,中共中央放弃了赤化贵州的战略计划,于茅台县三渡赤水,向古蔺、叙永方向前进,摆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到四渡赤水变被动为主动,成功抢渡乌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把蒋介石几十万追兵和碉堡封锁线甩在了身后,红军完成了极艰苦又极辉煌的四渡赤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毛主席的四渡赤水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做了示范。
三、适时一言九鼎、切莫刚愎自用
领导者需要参考他人的意见,但有时经过自己审慎考虑之后的决定,虽然可能与多数人相悖,但是是正确的,是对大局有利的,因为领导者是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遵义战斗之后,面对来势汹汹的周浑元,毛泽东决定在白腊坎突击周敌,但事与愿违,周浑元根本没有进入我预伏地域。此时,林彪、聂荣臻向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建议向打谷新场前进,这个意见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多数人的赞成。毛泽东认为红军两天后才能赶到打谷新场,届时滇军将赶到与黔军汇合,旁边还有川军和中央军周浑元的侧击,与我不利,但未能说服众人。当晚,毛泽东找到周恩来,一番讨论之后,取消了打谷新场战斗,也避免了红军的覆灭。后来为避免会议讨论战斗行动方针、争论不休的局面,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小组,全权指挥军事。后来,毛主席常说,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我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民主,但集中也是必要的,否则会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正确性。
作为领导者同样也要对下属的意见予以重视。三渡赤水后,在看到古蔺、叙永地区已三面受敌,回旋余地十分狭小的处境下,毛泽东接受了彭德怀、杨尚昆南渡乌江的建议,四渡赤水,走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反观蒋介石,事先接到了红军可能南渡乌江的消息,但不愿重视不合己见的消息,贻误战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为帅者决不可刚愎自用,要重视将领的意见。同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
四、知彼知己,方可百战不殆
兵书中毛主席最推崇《孙子兵法》,“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又是毛主席最推崇的一句话。我想在四渡赤水中毛主席肯定对这句话体会的尤为深刻。
一渡赤水前的土城战斗,中央红军自认为对川军较为了解,认为郭勋祺的川军与过去交过手的川军一样,作风懒散、行动拖拉、毫无战力。这样的错误估计导致了轻敌,进而导致了战斗的失败。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错能改、不二过。为避免轻敌现象再次发生,这期间红军军委二局一科破译了敌军通信密码,基本掌握了敌人的行军路线、出发时间、前进方向等。毛泽东亲自主管一科,给指挥部队行军作战带来了极大便利。通过对运用技术侦查获得信息和川军沿江的布防态势的分析,毛泽东做出了正确的决策。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我军的核心任务。这样,制信息权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战争中的信息,就是知彼知己,只有掌握了准确的信息,才能克敌制胜。
“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得意之笔。得意在何处?看过影片之后我认为不是如神的奇兵,而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对决策及时作出修订,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水是至柔之物,任何山石都可将其阻挡,这才造就了蜿蜒千里的赤水河;同时有是至刚之物,水滴石穿,河水不会因为障碍的阻挡而消失,他一定会汇入江海。红军正如这河水一样,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磨难,都会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解决的方法。以上是我观看《四渡赤水》后的几点思考,作为一名即将赴部队任职的学员,一定要多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军事家总结出的经验,多思考争取能灵活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