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一别,高适便投身行伍,于军中搏命。可惜主帅无能,一直没有能力建立像样的功业。离开蓟州后,在驿站的诗板上,一年未能动笔的高适,用木炭留下了: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句子里有他的热血,有他的嘲讽,还有他的不甘。
在这北方边关,居然还能遇到李白。李白一番斟酌后,还是选择了做赘婿,可见他内心对于功业还是向往的。几次碰壁后,李白已经明白,自己没资格科考,还没人举荐,当赘婿走许家的门路也算是为儿孙开个头。 可惜岳父死后,他在许家愈发被排斥。
此后几年,李白与蜀中好友丹丘生,一直寻仙访道,其实在这次旅途中,虽然得见大唐山色,可李白心里应该也慢慢明白了,寻仙访道也是徒然。功名功名没有,求仙得道也是徒劳,人生两大志向都没了,可见诗仙也有黯淡的时候。
本欲投身行伍,可李白却在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秘密。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安禄山大家都是直到的,他的出现,也是唐玄宗高光时刻逐渐湮灭之时。不过按照当时李白的身份,想告发他可谓痴人说梦,甚至李白自己还觉得被不明身份的人追踪了,如今已是亡命之身。
贼人破屋进攻时,李白和高适遇到了著名人物郭子仪。作为玄宗时期后期大唐绝对的倚仗,此时他还没有完全掌权,不过威慑一队小喽啰却绰绰有余。
靠着郭子仪的凶悍威武和他的空城计,贼人自行退走。结果两句话一聊,这位郭老兄居然因为行军途中军营被烧,要问斩了!
本来郭子仪都要问斩了,但高适却说,他的主将哥舒大夫与高家有旧,硬是将郭子仪从刀口上救了回来。这哪里只是救了一个人,分明是挽救了大唐国运。
高家早已没落,高适也没什么话语权。保郭子仪不死的条件,是他答应当哥舒翰的幕僚。对于高适这种一心上阵杀敌的人来说,入幕其实是很难接受的。可自打跟李白相识,他已经离开家乡十年了,十年寸功未立,热血哪里还能燃起。
哥舒翰的书信迟迟未到,高适就在家里住了十年,热血几乎干涸。而且他以为驿站的诗句出名了,尽管他并不想因此出名,因为全天下都知道高适是个文人,满朝权贵都知道他不好惹,之前的主将更是愤怒至极。
十年后,李白的信率先到了。他云游了十年的天下,看着潇洒,其实背后应该是多少有些不得志的,否则他要么为官,要么入行伍,最次也是入道门才对。他一直求访,就是因为还对功名有欲望。
李白的诗名、武艺,并不是玉真公主举荐的理由。反而是因为他的道名天下皆知,这可真是讽刺。高适听了应该也很感慨,因为他初出茅庐,就被岐王举荐给了玉真公主,结果根本没被重视。对比入翰林之前的落魄,李白诗里的“仙气”就更讽刺了,因为寻仙访道完全是无奈之举,没别的正经事好干了。
在李白的邀请下,高适又来到了长安。初出茅庐,如果他是十几岁,那二十年后,应该快四十了,电影里不过一个小时,他的人生却走了大半。
李白府外,高适还遇到了杜甫。当时他正年少,杜甫还是个孩子。如今他已壮年,杜甫刚刚年少。说到唐朝,怎能少得了李、杜,杜甫是幸运的,有这么多好友,还有李白这些“大哥”。他也是不幸的,没有出生在盛唐,见证了由盛转衰,国运凋零。
杜甫带着高适找到了李白所在酒肆。又是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让人眼花缭乱。路人也都是个个有名,贺知章,张旭,崔宗之,汝阳王,北海太守李邕,王昌龄,岑参,王维。王维应该是这些人里最特殊的,因为当年岐王举荐了高适的同时,王维也在。因为琴棋书画都绝,被赏识的很早,早就是京城大人物了。
这纷扰的人群,对于高适来说是很不适应的。他仿佛看到了当年扬州城内,李白夜夜笙歌的样子。其实李白也是无奈,被寻仙访道养的性子更加无拘无束。入朝为官,说不上份量,再入行伍,大家都笑话,几乎只能当个诗仙了。诗仙诗仙,人人尊崇,但却没有实业,非为底蕴,不过是一时风流。那些诗句,再如何广为流传,不过是寻欢作乐一时赞美。
跟当年一样,高适刚来长安就要走。他不可能跟李白一样洒脱,杜甫挽留时,高适的话很有意思,他说李白这一醉,何时能醒啊,况且李白想醒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