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既要改旧,又要革新,总有固守势力束缚,又总被新生力量推动,往前走得太远搞不好就改向,畏葸不前往往就落入窠臼。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商殃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而《改革的教训》却打捞起“沉没的改革”,一一剖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九次改革。这是因为,作者李仕权认为,阻碍我们前进的,往往不是眼睛看到的拦在面前的大石头,而是没有看到的进入鞋里的小沙子。那些“沉没的改革”,就像“鞋里的沙子”,更值得加以关注和研究。
史上第一次全面改革之周厉王改革,推出了重视农业、加强王权、肢解大诸侯国、直接任命地方官等改革举措,因严重损害到贵族集团的利益,而周厉王又过高估计其控制力,最终落得个被贵族集团推倒放逐的命运。
秦国超级逆袭真起点之秦献公改革,因废除广为诟病的人殉制度而引得人才“孔雀西北飞”,既而得益于奉“兼爱非攻”为信条的墨家帮助。同时,秦献公为减少改革阻力,不惜东迁都城,并推崇军功、施行户籍连坐,使秦国逐渐走向强大。然而,秦国崛起了,墨家却消失了。
正本清源成就最鼎盛之汉宣帝改革,在“暗战”霍家(即霍光家族)中积累改革权威,在打老虎、矫严刑、平冤狱等整顿整治中深化,在巩固和经营边疆中拓展,进而又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使国力大为强盛。
在模仿中走进死胡同之王莽改革,开了中国历史上通过禅让实现政权更替的先河。王莽改革,更确切地说是改制,通过利用匈奴转移矛盾、凝聚人心,在具体举措上处处模仿汉武帝,却不知时代变了、情形变了、条件变了,同样的举措不适用了,最后失败也在所难免。
官不聊生中让民安生之汉明帝改革,挥舞的是加强吏治的大棒,奉行的是绝不折腾老百姓的方针,虽然改革只聚焦在一两个方面,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也揭开了“明章之治”的华丽大幕。
急于求成中攻败垂成之隋炀帝改革,亡国之君也曾励精图治,为跳出关陇贵族集团的包围而东都洛阳,凿运河、开科举,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年基业,而其失败的关键因素则是三征高句丽,疲累天下。
拨乱反正赢中兴局面之唐武宗改革,因宦官弄权操纵获得皇位,即位后却能反宦官专权;从严禁官员无节制游宴入手反歪风,斧正官场沉疴;破门荫特权,导正入仕门径;反寺院经济,厘正财税来源;除藩镇割据,扶正中央集权。然而,由于一任一蓝图,其改革举措在后继者唐宣宗手中尽废,改革成果也殆尽。
扭扭捏捏的庆历新政之宋仁宗改革,面对大宋王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冗官、冗兵、冗费,起用进谏“条陈十事”的范仲淹推行改革,特别是整顿整治。然而,宋仁宗作为改革的主导者,却带头批条子破坏规矩;又因改革派被攻成朋党,而贬黜范仲淹等人。徒然在历史中留下“耳根子软”是施行改革大忌的教训。
抢在革命之前搞改良之明孝宗改革,面对朝政紊乱“破棋局”、千疮百孔“烂摊子”,只有革故鼎新一条道,否则将出现社会大动荡。明孝宗针对明朝中叶以来的弊政,不失时机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大力改革,带领改革跑赢了革命。然而,同唐武宗改革一样,改革的接力棒没人接续,改革戛然而止,大明亡朝可见。
黑格尔曾悲观地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面对历史,我们不能当看客,要怀着最大的敬意,汲取历史教训“不贰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