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前,每月工资4000元都可以说是比较高的,
而这些年增长的是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不变的是那几千块的工资。
- 1 -
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数据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4624元,高于2017届(4317元)。
该数据在近五年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应届毕业生就业后的月收入是逐年增长的。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虽然这份数据报告能反应一些现实情况,但也只是一种参考。
毕竟不同地区薪资水平不同,不同行业的毕业生薪资也不一样,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数据参考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遥想过往,1990年代,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体制内)200元;2000年代,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1130元;2010年代,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2600元。
多少年过去了,人们对生活不再惶恐的「标准线」一直在上升,让我们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共鸣:「我们的收入永远都是那么的单薄」。
也有不少网友吐槽着这份报告的意义和怨气,仿佛大家都没有切身感受过这种「增长」。
时代变化得太快,让人们的焦虑感直线上升。如今这份焦虑感,也正在侵袭着我们的象牙塔。
因为我们根本看不清未来,也很难去评估自己毕业后的发展,而这是和生活收入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不但上班族会焦虑,学生党其实更焦虑,因为大家连收入来源都没有。
- 2 -
所谓收入,最终目的都是取悦自己。
象牙塔外的世界瞬息万变,但毕业生的择业观并没有太大转变,因为大家都在遵循一条法则——只要拥有足够的能力,就能实现自己的追求。
这可能是大多数毕业生的择业观。因为除非是嘴里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否则绝大多数工薪阶层的年轻人仍然需要足以养活自己的收入,不然谁会愿意生活被职场束缚?
70和80后找工作时,更加注重的是工作的稳定性,很少会考虑自己是否喜欢。因此,公务员和事业编这些职位,受到了人们的追捧。那时,许多人的思想就是争取能够到事业单位工作。这样,一辈子吃穿就不用愁了,至少「铁饭碗」保住了。
如今的年轻人会更注重自己的喜好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铁饭碗」对于我们来说甚至就是提前进入退休生活。
有人说,曾经有报告说95后毕业生就业不局限于工作稳定性和工资。
实际上,大部分毕业生初入职场,面对薪酬上缺少议价经验,更不知道自己的身价,基本就是白字黑字的合同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而且如今的年轻人可比前辈们要聪明。大家知道了下午茶、健身房等对应的是企业提供的福利,一家愿意投入资金和设施给员工的企业,就代表着它的经济实力和生存能力。某种程度上就对应着工作稳定性和工资水平。
我们每个人都在向着「拥有更多财富」的道路上奔跑。有人是三千、有人是四千,运气好点的可能是五六千。
人人都在抱怨生活太难、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满,但却总在发工资那天自得其乐。
- 3 -
吃苦和吃土,总得选一个啃下去。
说实在,刚走出校园不久的我们处境也挺尴尬的。
戒得了碳酸饮料,端保温杯又太早;空有初入职场的激情和懵懂,谈不上事业有成;更多的是迷茫和不敢轻易离职,总觉得足够努力,但仍看不到收成。
虽说现在年轻人不工作可以做的事情比过去更多了,但如今单凭自己的生存压力可比过去大多了。
特别对于那些义无反顾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来说,衣食住行的生存压力与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都让他们在许多个「不想上班」的时刻犹豫不决。
既不愿啃老也没有独自承担风险的经济实力,看似选择很多的年轻人实际根本没有选择。于是只好一边抱怨着「不想上班」,一边继续埋头干活。
所以「不想上班」对当代青年来说,其实是一句十分沮丧而又无能为力的话,它背后隐含的是除了上班别无选择的无奈。
如果以上描述的人群是「不想上班」群体中的大多数,那么真正做出辞职决定,不再上班的年轻人,可以说是这群人中「真的勇士」了。
我们其实也知道自己专业水平不够、直接经验不够,所以很多时候,在压力巨大的城市里实践、积累经验,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从来都是自己愿意倒贴钱进去的。即便最终都会迫于生活的压力。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是不容妥协的。
- 4 -
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工具,也是一种选择权。
对于金钱观,我们从小被教育到:「钱买不到爱情、健康、时间、快乐……」
但是现实中,健康、快乐、婚姻等又确实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曾经有一篇文章《住院72天,我卖了2套房:没病没灾,就是最大的不动产》讲述了笔者一位朋友的母亲,因为脑溢血,在ICU里用上呼吸机、营养液、护工等等,几千几万块钱,一下就花光了所有积蓄,连个声响都没有听到。
医生却说,至于活多久,就看你们准备了多少钱。这句话其实非常隐晦,因为并没有健康治愈的承诺,即便有,前提是有足够多钱来治愈。
确实是有钱买不到的东西,但没钱,就连保障都没有。
而且,钱让人拥有更多选择权。
选择读书还是不读书,看病还是不看病,任性还是理性,有钱了才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也是由钱带来的。
钱对一个人到底有多重要?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
「又穷又忙又恐慌」,可能是当下年轻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感知。收入即使提高了,但是开销大、存款少,依旧会恐慌。
其实,在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之前,每个年轻人必定会经历这个阶段。
不是人人都可以「有钱又有闲」,毕竟对于「钱」的概念,每个时代都在变化。十年前年薪8万,跟现在年薪8万,能做的事情差别巨大。
如果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达到「小富即安」,不富,至少也可以让自己紧绷着的弦放松。猫哥觉得这不一定就是坏事。
年轻人,没事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存点钱。
这笔存款能够在面对生活的时候,让我们更有底气,也能掌握更多选择!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