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读《天使与魔鬼》看贝尼尼的迷题

读《天使与魔鬼》看贝尼尼的迷题

作者: 一愿天行 | 来源:发表于2018-03-05 21:04 被阅读166次

    过年的时候,全家老小一起去电影院凑了个热闹,看了贺岁档的《唐人街探案2》,我觉得电影还不错。讲述了的故事逗大家一乐,背后没讲的故事引发了有兴趣人的猜想,将侦探线索埋植在喜剧故事里,这个完成的比较好。

    今天不是说电影的事,提到它是因为看电影的时候,想起很多熟悉的桥段,也想到丹.布朗《天使与魔鬼》里光照派符号的设置,根据四元素找行凶地点的设置,而且觉得用“天使与魔鬼”来诠释《唐2》的人物内心非常合适——不论是反派还是正派。

    丹.布朗的书都很畅销,《达芬奇密码》最为出名,但我更喜欢《天使与魔鬼》。

    用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贝尼尼的作品来作为贯穿案件的线索,是很天才的设计——这是现在的想法——当时看书的时候没觉得,只是觉得情节很精彩,想要一口气读完,而书里描写了这么多艺术作品都不太熟悉,需要回头再找来看看。

    男主罗伯特·兰登,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他被丹布朗赋予了超强的智慧和胆识,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女主常常是和被害人有关的人,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当然还要有很好的第六感,这本书里是女科学家维多利亚。

    选举教皇的秘密会议马上就要举行,但是四个红衣主教同时失踪了。

    时间有限,紧迫感是探案小说的要素——“第一位红衣主教的尸体会在八点整出现,然后每小时杀一个”,凶手设置的是计时游戏。

    兰登推测出,要杀死红衣主教的地方与古代科学的四种元素对应:土、风、火、水。

    四种科学元素,四座科学祭坛,能赶在凶手动手前救出四位红衣主教吗?

    书里的情节不多介绍了,虽然是挺早的故事,保不齐还有没看过的,不能一下就暴露了“坏人”;对看过的人,情节都知道,更无须赘述。今天就说说书里出现的贝尼尼的艺术作品,作为看这本书时的补充。(为什么丹.布朗出书的时候,不加上这些雕塑的照片?是版权问题吗?)

    光照派

    Illuminati,译为光照派,其拉丁语意为“受过特别启示的人”。书中描述的古老的神秘社团,后来被教会驱逐而销声匿迹了。

    光照派创作的神秘符号是绝对对称的图形,翻转过来看也是一样。

    线索

    伽利略的一本书中隐藏着爱弥顿的一首诗:

    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

    穿越古代的罗马之城,揭开了神秘的元素。

    通向光明的路已铺就,这是神对你的考验。

    在那崇高的历险途中,让天使来为你指南。

    From Santi's earthly tomb with demon's hole,

    ,'Cross Rome the mystic elements unfold

    The path of light is laid, the sacred test,

    Let angels guide you on your lofty quest.

    (为什么是伽利略的书?看小说就知道了。)

    地图

    四个关键的雕塑“Cross Rome”,在罗马城形成了完美的十字架。


    兰登的心现在又怦怦狂跳起来。你从桑蒂的土冢举步.那里有个魔鬼之窟。似乎只有一个问题要问了。

    “拉斐尔有没有设计过带有这样的魔鬼之窟的教堂? ”

    讲解员搔了搔头 。“说实在的,真抱歉 ......我只能想起一座 。”

    就一座? 兰登再也想不到比这更好的答复了。

    “在哪儿?”维多利亚几乎要嚷起来了。 讲解员奇怪地注视着他们。

    “那叫做齐吉礼拜堂。是阿戈斯蒂诺 ·齐吉和他兄弟的坟墓,这是两个富有的人,都资助艺术和科学。”

    齐吉礼拜堂位于人民圣母教堂(又称波波洛圣母教堂),波波洛广场(又称人民广场)上的一座教堂之中。

    波波洛广场,位于罗马市中心北端,与古老的波波洛城门相邻,昔日这里是进出罗马城的北方交通要道。广场的中间高高的矗立着一座方尖碑,这样的方尖碑作为罗马帝国的战利品被带回罗马,散落于罗马各个广场中。高耸的方尖碑就像一座金字塔一样伸向天空。城门右侧是波波洛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教堂内设有博物馆,因里面珍藏着一些著名艺术家的杰作而闻名于世。

    在齐吉礼拜堂里有一座雕像《哈巴谷和天使》

    《哈巴谷和天使》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天使的手指指向了西南处——“天使来为你指南” 。

    实际上天使指向旁边一个雕塑——正在祈祷的但以理,天使是让哈巴谷去救人。

    哈巴谷是一名先知,有一天正拎着个篮子逛菜场,小天使突然出现对他说:你快去救但以理,他快被狮子吃掉了。

    哈巴谷脸上大写的问号:但以理是谁?我不认识呀?往哪去?

    小天使也不啰嗦了,拎起哈巴谷头上的一小缕头发,就要起飞了“我带你飞过去吧"。

    所以,雕塑里两个人物的手指向了不同的方向。

    卫兵耸耸肩膀。“我知道这个的唯一原因是我通常在广场上执勤,我熟悉圣彼得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那尊雕像,”兰登追问道,“它看起来像什么?”兰登想知道光照派是否真有足够的勇气,把他们的第二个标识放在圣彼得教堂的外面。

    “我每天巡逻都经过它。”卫兵说,“在广场中央,刚好在那条线所指的方向上。那也就是为什么我会想到它的原因。正如我所说,它不是一尊真正意义上的雕像,它更像一块……一块石头。

    ……

    “是的,浅浮雕! ”兰登一拳砸在发动机罩上。

    “我没想到这些术语! 你所谈到圣彼得广场上的雕塑被称为《西风》,也被称为《上帝的呼吸》。”

    西风

    大家都说圣彼得大教堂的广场回廊犹如张开的双臂拥抱世界,拥抱着前来的人们,而远看圣彼得广场,就是一把通往天际之门的钥匙。这个浅浮雕是“通往天堂的钥匙”上的一个匙齿吧。

    圣彼得广场

    教皇去世后,有资格参加教皇选举的红衣主教都会通过青铜门进入西斯廷礼拜堂进行闭门的选举,这时的西斯廷与世隔绝,虔诚的教徒,新闻媒体,民众聚集在圣彼得广场等候着选举的结果,而选举的结果会通过西斯廷礼拜堂的烟囱告知外界,每一次投票,烟囱便冒一次烟,若冒出的烟是黑的,就意味着选举尚无结果。若烟囱升起袅袅白烟,就表示新教皇已选举出来。


    圣特雷莎是个修女,在她声称一位天使到她梦中造访之后就被封为圣徒了。评论家后来认为在那次相会中性的因素可能远胜过灵的因素。在书的底部,有一段潦草的字迹,兰登马上认出了这极为熟悉的引文。圣特雷萨的原话不容半点置疑。

    ……他的金色长矛……燃着熊熊烈火……一次又一次地插入我的体内……穿透了我的五脏六腑……如此的甜美与奇妙,谁也不希望它停下来。

    兰登笑了起来。如果那都算不上对性行为的暗喻的话,可就没什么算得上的了。他笑还因为书中对雕塑的描写,尽管是用意大利语写的,他还是看出火字出现了好多遍。

    ……天使的矛的顶端燃烧着熊熊烈火……

    ……天使的头发出火的光芒……

    ……一个欲火中烧的女人……

    《 圣特雷萨的狂喜》贝尼尼 大理石 公元1645 - 1652年 罗马圣玛丽教堂

    第三个红衣主教在这个被喻为“火”的科学祭坛遇害。

    《圣特雷萨的沉迷》(也有译做《圣特雷萨的狂喜》),是贝尼尼备受争议的一件巨作。一名英国评论家曾谴责它是一件“最不适合摆放在基督教堂里的装饰品”。

      “狂喜”(Ecstasy)是巴洛克时代常用的字眼,原指经由神灵附身产生的一种迷狂陶醉的状态。为了巩固基督教会的势力,当时许多经历迷狂经验的圣徒,宣扬他们神明附身时的迷醉状态,也都被认可,教会还分他们为圣人。……这种非理智的宗教激情的陶醉,一时成为时代风尚,反映在美术作品上,也产生了令人目眩神迷的效果。—— 蒋勋《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在纳沃纳广场的正中央,贝尼尼在圣阿格尼斯教堂的外面塑造了他最负盛名的一件雕塑作品。每位游客来到罗马都会去欣赏一番。

    那就是《四河喷泉》!

    作为对水的绝好颂扬,贝尼尼的《四河喷泉》歌颂了这个古老世界的四大河流——尼罗河、恒河、多瑙河与拉普拉塔河。

    《四河喷泉—恒河》  贝尼尼 大理石 公元1651年 罗马纳沃纳广场

    四河喷泉(Fontanadei fiumi)位于纳沃纳广场(Piazza Navona),是罗马的十几个主要广场之一。公元一世纪曾是古罗马的图弥山竞技场,后来演变为市场。贝尼尼的设计和全面改造,使这里成为罗马的最出名广场之一,它建于1651年,是贝尼尼的重要公众雕塑作品之一。它以17世纪知道的全世界“四条大河”为代表,雕建了四个大理石巨人。纳沃纳广场是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广场,四河喷泉在纳沃纳广场中部,其上是一方尖塔。它们分别代表:亚洲的恒河(位于东南角)、欧洲的多瑙河(西南角)、非洲的尼罗河(东北角)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西北角)。


    隐喻和反转是侦探小说里最吸引人的部分。《天使与魔鬼》里将其应用在了文中的各个角落。

    "巴洛克"这个词带着“反转”。

    “巴洛克”原意指一种变形的珍珠。“巴洛克”喜好繁复的装饰、扭曲多变的缠绕线条,追求强烈的律动感,善于堆砌之美,看起来是富丽堂皇的感觉。最初被传统艺术家所鄙视,而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被喜爱的美学方式。

    重新回到教堂是早期巴洛克建筑的重要动机。巴洛克的建筑使立面产生凹凸的各种变化,加上曲线的流转,单纯结构的元素加多了装饰符号,使原来沉重庄严的量体变得轻松愉悦起来。让普通民众乐于接近,并激发对幸福的渴望。

    贝尼尼的作品大多是为教会和皇室定制,但是这些艺术作品在表达宗教需求时,体现的却是世俗美学,彰显的是权利和财富,炫耀着对欲望的赞美。

    贝尼尼作为“巴洛克”风格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他的生平包含了各种“反转”。

    对他本人可以用“天才”来做标识,但是很难用“好人”或“坏人”来做评判。用他的作品来做线索,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科学与宗教,不应是对立的,它们都可以是“天使”,也会在某个时刻幻化成“魔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天使与魔鬼》看贝尼尼的迷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rqu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