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我们女人邦读书汇的主题是亲子关系中的觉察。
大家看看这个 “觉”字,上下结构,上面一个学,学习的学,下面一个见,看见的见。连起来就是学习看见。有的人会问看见还要学习?眼睛长在我的身上,我睁着眼睛。其实,关系中的看见,太需要学习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见,学习 觉,,觉察——觉醒——觉知——觉悟。
一个朋友和我探讨:自己16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怎么办?我和她说:你如果问问自己,我将怎样看待我那有行为偏差的孩子?这样你就把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中。
一般来说,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者心理问题:如逃学,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参与打架斗殴等多发生在12----18岁,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逆反期”。看是这个时期出现的问题,其实都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心理学家研究,婴儿的依恋是否安全,对ta的一生影响深远。阿德勒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去治愈童年。
如果你家的孩子出现了问题,我们扪心自问三个问题:
1 我是否拿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
2 我是否是足够耐心去陪伴孩子?
3 在孩子的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是否给与ta心理营养?
和大家分享我育儿的故事:我有幸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同卵双胎一对姐妹花,很多人都羡慕我,走在大街上回头率很高。陪伴她们的成长,我内心的那个小女孩和她们一起成长,感觉真好。小时候,大人会买的玩具,衣服,学步车等一式两件,有时颜色会不一样。在挑玩具时她们她们的性格差异一栏无疑:妹妹会随便拿一件,她觉得都是大人精挑细选的,都好。姐姐总是小心谨慎,拿了这件又觉得那件好,有时她先挑了,妹妹拿另外的那件,她还是吵着要换,我不参与,就在旁边耐心看着她们两个的沟通交流。有意思的是,一开始妹妹让着姐姐几次,奶奶说:我们妹妹就是大气,懂事,谦让。得到赞许的妹妹似乎被贴了个道德标签,她大多数时不去计较,姐姐呢,也是被大家认为会计较,霸道的。我都看在眼里。
有一次单独和妹妹相处,我问妹妹:“宝贝,我看到这些日子里,在选择玩具,吃饭等日常琐事,你都让着姐姐,你觉得委屈么?”
妹妹说:老妈,有时候我是有点委屈。奶奶说我懂事,大方,听话,我就更加要让着姐姐了。
我:宝贝,谢谢有你,你也说出真实想法。不要因为大人怎么说,给你个好人贴,你就一定要让着姐姐,你不高兴时,可以不让她的。妈妈支持你。
妹妹瞪大眼睛看着我:“妈妈你懂我。我知道怎么做了。”
我:你谦让时,我们都看在眼里,默默地为你点赞。如果你不让着她,妈妈也绝对支持你。
妹妹:原来妈妈都看到了?
这次地对话,让我和妹妹地关系更近了一步。
过了几天,又和姐姐一段对话。
我:姐姐,这些日子,你和妹妹挑选玩具,衣服时,大都是你先挑,然后你还嘟囔着要和妹妹调换,妹妹都让着你,你怎么想的?
姐姐:呵呵,是妹妹主动让给我的。
我:你感动么?你是否也愿意尝试着让着妹妹一次呢?
姐姐:我试试吧。
几天后,在一次选皮球时,姐姐先选了,妹妹忙着玩别的,我笑盈盈地看着姐姐,姐姐看着我,似乎懂了,大喊,妹妹,你来挑皮球吧,你先选。这次妹妹高兴极了。
姐姐地性格很像小时候地我,身为长女,家里又有些重男轻女,仿佛弟弟地出生会抢走父母地爱,我会霸道宣告主权。妹妹地性格更像成长后地我,谦和友爱,顾全大局。
陪伴她们地成长,我内在的那个不安全的小女孩在不断长大,我这是同时养了三个女孩。
一个女企业家和我分享,她的亲子关系,她说以前她是不知不觉(感觉是无知者无罪),通过学习,后知后觉,不断学习,调高觉察力,努力先知先觉。
这几年的公益课堂上,咨询室里,见到很太多的家长,来求助专业的帮助,我往往在辅导孩子的同时,也会给家长上家长课堂:孩子是你的孩子,来找到我们,就不能再打骂教育了,你的模式孩子都摸清了,要改变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到孩子。这样的家长配合往往效果很好。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度过书的人让人觉得有内涵。读过心理学书的人则更深刻,更有智慧。让我们一起学习,提高觉察力,增进关系,提高幸福指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