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影响力》这本书,相信喜欢心理学的小伙伴们都不会陌生,因为它实在是太经典、太畅销、太实用、太出名了!自1986年出版以来,这本书早已成为人尽皆知的心理学畅销书。30多年来,被翻译成26种文字广为传播,全球畅销量超过300万册。时至今日,依然占据着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即便你对心理学、商业类图书不怎么感兴趣,但凡见到一次湛庐策划的《影响力》(经典版),恐怕也会对其影响深刻、甚至念念不忘,因为它的封面实在是太抓人眼球了!试想一下,谁能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视若无睹呢?
说到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可能一些经济金融领域的小伙伴会想到巴菲特的精神导师,被誉为“行走的百科全书”的查理·芒格对他的那句评价:“在影响力这个主题上,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对我看法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科学家。”。确实如此,因其在商业道德和政策运用方面所做的前沿研究,西奥迪尼被称为“影响力之父”。
然而就是这么一本经典畅销书,却让我“受尽折磨”,废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将这本不到三百页的书通篇读完,其原因不是它有多难读,相反它结构清晰简洁,想要了解其核心内容,专心读上一天,快的话半天就能掌握,但它却耗了我将近两周的时间,却依然没能读完,一来是因为我没有专门读书的整块时间,只能利用零零散散的时间读书;二来自己的读书能力有待提高;三来书中案例太多,占据的篇幅太大,时常导致我沉浸在那些故事之中,却忘记它们想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于是,我在读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正读着起劲,脑海中猛然冒出个问号,这个案例是想说明这个影响力武器的哪个影响因素呢?费劲想了片刻,竟然想不起来,于是又翻回前面找标题,而此时读故事已索然无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失落感,心中暗想:读的这么起劲,竟然不知道读的是什么,也太无语了吧!于是第三点就成了我吐槽这本书的一大槽点。
除了上面这个的槽点,另外一个槽点就是这本书的行文方法。案例过多也不是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在行为结构上进行规整,也能让读者清晰地找到作者想告诉读者的具体观点或核心内容,然而事实是书中很多地方缺乏提纲挈领的语句陈述核心思想,而是将其分散夹杂于各个地方,包括案例的不同位置,这给我造成了不少的麻烦,也让我难以对其产生好感。
以第五章“喜好”中的“如何拒绝”这部分举例,该部分共计8个段落,竟然找不到一句完整说明拒绝方法的通用性语句!读了两遍之后,我梳理出以下关于拒绝方法的内容:
1)第二段:拒绝的策略和时机的选择:我们需要一种通用的方法,不必提防顺从专家诱使我们产生好感的东西,只要当心他们带来的过度好感,一旦发现好感过度,就要唤起防御机制。(读完我知道如何判断反击时机,但不知如何反击,只能算是拒绝措施的前半部分。)
2)第三段,明确反击策略——社会柔道术:不去压抑好感因素产生的影响力,听凭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然后用这股力量反过来对付哪些想从中获利的人。(提出了拒绝措施的后半部分,但读完只知道用“这股力量”反击,至于“这股力量”是什么,尚且不得而知。)
3)第六段,在实例中明确具体的方法:在心智上将丹和他销售的丰田或雪佛兰区分开来,……,我们喜欢上了丹……,凡此种种,都跟我们是否做出明智的购车决策完全不相干。(终于知道实操方法是将感性的喜欢(的人及其引发你喜欢的东西)与理性的选择(自己决定做的事)区分开,但书中的描述却被限制在买车卖车的实例中。)
4)第八段,借助对为什么要当心过度好感,对实例(第四~第七段)中的具体方法进行概括性描述:意识到这种好感能提醒我们把交易者和交易分开,只根据生意本身的好坏做出决定。(虽然提升了普遍性,但局限于案例范畴,放在案例的最后,作为案例的结论,而非整个“如何拒绝”部分的结论。此外,相对于完整的拒绝措施而言,依然侧重于后半部分。)
这种行文方法的缺陷显而易见:
1)不首先明确主题,导致读起来缺乏目标性,难以聚焦;
2)核心内容散落多处,增加阅读难度,需要边读变搜素片面性的信息,然后再自己整理归纳;
3)核心方法的通用性被局限在实例的特定性,总结归纳时需跳出实例的限制,提升到普遍性的水平,又增加了一层难度。
相比之下,我更建议按如下顺序行文:
首先,开篇明义!在第一段开头就明确告诉读者拒绝喜好的方法。
参考描述如下:忽略让你产生好感的手段,也无需压抑喜好,只需警惕喜好的过度异常,并在警觉唤醒后立即采取人事分离的反击策略进行拒绝。
其次,详细解释!在该段的后半段对其进行解释。
参考描述如下:让人产生好感的方法眼花缭乱,我们没法也无需对其一一识破,因此,可以采用一个通用策略,将注意力放在效果而非成因上:不必提防顺从专家诱使你产生好感的东西(包括其本人),也不用压抑由此而来的喜好,只要当心由此带来的好感是否过度,是否超过了当时场合的正常程度,一旦发现,立刻唤起内心的防御机制,将顺从专家这个人和我们要做的事分割开来,转而针对事情的利弊对错进行理性分析,然后做出决定。
最后,举例说明!将书中关于买卖新车的案例写出来,更加生动的说明这种拒绝方法的有效性。
相信修改后的行文顺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这本书的易读性和逻辑性。
虽有瑕疵,也不能泯灭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为了应对这两个槽点,更高效的吸收本书的精华,我总结出了读这本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进行检视阅读,以获取实用知识和技能为目,忽略过于繁杂的案例,基于书本清晰的架构,快速掌握六种影响力武器的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如何发挥最大功效以及如何应对。
然后,再基于自己的时间、兴趣等通读全书,因为有了检视阅读的基础,通读不再容易陷入案例陷漩涡迷失方向,反而能实践联系理论,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核心思想。
这种读书方式,非常适合像我一样,读书能力不强,心理学知识积累不足,容易被案例带跑的初阶读者。对于那些在大篇幅接二连三的案例之后依然能把控其论证要点的读者,或者对于更关注案例故事的读者,也可以参考使用。
最后,让我们回到书籍本身!《影响力》这本书之所以如此经典,肯定有其宝贵价值和实用意义,希望我的一点个人分享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吸取这本书的精华。此外,文中的两个“槽点”也仅仅是我个人观点,我之“槽点”,说不定还是你之“亮点”呢。让我们重点享受读书过程和关注读书收获吧!
王锋:
“百日共读计划”二期成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