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教育大师,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要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一个班四五十个人,每个人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听课的效果肯定有差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能力不同,在学习这个领域中表现出的特点和速度就不同。有人能提20桶水,有人则至多提得了5桶,对有的人来说,5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外一个人,3分可能就已经十分了不起了。
学生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有些学生头脑灵活,反应很快,老师讲一遍他就记住了,而有些同学反应慢,老师讲十遍可能他还听不明白。那老师不能要求反应慢的同学跟反应快的同学完成相同的作业,这样的话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偏差,差生就是这样产生的。如苏霍姆林斯基讲的因材施教,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布置两三道甚至四道应用题,而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只布置一道。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学习给他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这样就不会出现差生了。老师也不用大喊大叫了。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做不到这一点,素质教育实施了那么多年,学生还是沉浸在题 海战术中。老师明明知道学生有差异,却不愿意去分层教学,不愿意去因材施教,因为这样做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有些老师们宁愿一刀切,也不愿意去尝试,去改革。
记得我小时候读书也是头脑反应很慢,1-4年级写作文我最怕的,一到作文课我就想逃学,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怎样写作文。每次作文都是写不了几行字。到了五年级,庆幸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鼓励我们写日记,写完日记交给他批改,当写完第一篇时,看到老师批的红字和画的红双圈,心里甭提多高兴 了。那时心里有一股向上的激情,每天写一篇,甚至一天写二篇,就是因为老师的红双圈,激起了我写作的兴趣,我自己找作文题目来写,老师也认真地帮我批改,有写得好的文章,老师还当成范文在班里传诵。就是那一年,我的作文水平突飞猛进,以后我从来没有在写作方面丢过太多的分,这都应该归功于小学的那位老师。是他的鼓励和赏识,是他对我无限的信任,让我树立了学习的自信,我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我如一只勤奋的小鸟,从天亮飞到天黑,哪怕累得筋疲力尽也乐此不疲。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位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
每一个学生内心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他就会去努力向着目标前进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们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入手,这一条做到了,接下来的99条都不成问题。润泽的力量是相互的,你给予了学生学习和人格上的欢乐,学生也一定会将这种润泽感传递给你。
好课堂需要教师去营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