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吉县平峰镇三合村村民们看到了国家一级演员表演的秦腔。
有了自乐班村里欢乐多
西吉县境内山大沟深,309国道沿起伏蜿蜒的山势穿乡走村,将新营乡一座座深藏在大山里的村落连在一起。
11月28日18时,夜幕刚刚降临,在309国道旁的西吉县新营乡新营村的金山文化大院,从一间平房内就传来豪迈的秦腔。推门而入,火炉子的热气扑面而来,七八个或站或坐的男女正在排练即将在文化大院上演的曲目。
“猛想起十八国临潼斗宝,天降下柳占雄盖世英豪……”62岁的固原市金山秦艺社社长李金山拉开架势,铿锵有力的声音回荡在文化大院。
“慢!慢一些!”在一旁指导的固原市群艺馆文化下乡总导演、国家二级演员杨小平在李金山对面,一边随着节奏轻吟,一边示意李金山注意节奏。
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着3张单人床和2个沙发,秦腔爱好者,西吉县新营小学老师李汉标盘坐在床上,像变戏法般变换着手里的乐器:铙钹、勾锣、手锣、梆子。另有几个人司职司鼓、二胡、板胡等。
李金山的父亲爱吼秦腔,受父亲影响,他也喜欢上了秦腔。2008年,他筹措了30多万元成立“金山秦艺社”,经常四处演出。
他投资建成的宁夏金山文化产业园金山文化苑小剧院里,每周三、六唱秦腔。在村委会支持下,村里秦腔爱好者纷纷加入“秦腔自乐班”,李金山为他们提供服装、道具、空调、音响、电子屏和场地。
今年,在国家支持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和金山文化产业园融为一体。这些平日里务农的庄稼汉农闲时扔下锄头,拉起了二胡。这段时间,固原市群艺馆山区文化人才培训辅导项目落地新营村,来自群艺馆的专家们驻村一个月,免费指导培训自乐班的学员们。
杨小平说:“现在村里有了场地,老百姓都喜欢唱秦腔,农闲有了时间,大家都爱聚在一起吼几嗓子。现在硬件好了,我们来就是让大家不仅要唱,还要唱得有板有眼。不光是唱腔,在服装、灯光、音乐上都按照专业的水准去教。甘沟村65岁的老人逯彦斌,每天骑着自行车跑15里路来学板胡。
这段时间,村里天天晚上唱戏,村民们自发上台,一折接一折唱,有些人还挤不上去。”村里的大戏不仅吸引来周边村子的人,有时连甘肃会宁的戏迷也会跑来看戏。
当日20时,记者来到平峰镇三合村,冬日的山区气温很低,冻得全身发抖,三合村街面上,却随处可见村民跳广场舞的身影,跳广场舞的男女老少,衣着还很时尚,跳得也有模有样。
三合村文化舞台前,围着两千余名观众,专注地欣赏着西安秦剧团表演的秦腔折子戏《赵飞搬兵》。平峰镇组织委员赵文斌介绍,这里已唱了6天6夜,每天群众都很多。平峰镇22个村,已有19个广场舞队伍,自乐班也有几十个。
尽管县文广局、镇上配了舞台器材,但人太多满足不了需求,村民每天在地里干活很累,但吃完晚饭,就喜欢到广场上跳跳舞、出出汗,只要音乐声一响起来,不论男女老少都会情不自禁地扭起来,其乐融融。
“打开牛皮箱,哗啦啦钥匙响……”11月29日11时,西吉兴隆镇什字乡杨庄村文化活动中心传来阵阵小曲,这种小曲听上去新奇、独特。
8名村民自由组合,边唱边跳,在蓝天白云映衬下,他们在宽阔的广场上跳得悠然自得,甚是舒畅。“平时在外打工,农闲时回到家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跑到文化活动中心来跳跳,多年来很少生病,精神也好。”46岁的村民冀回军参与跳舞行列已有十多年时间,50岁的马淑香不仅唱小曲、耍社火,而且还是女子篮球队的一员猛将。“我当学生时就喜欢文艺活动,前几年,老伴走了,孩子们都成家了,我每天来这里活动,没空胡思乱想,心里舒坦多了。”
据悉,2016年,中宣部在全国贫困村开展“百县万村”示范工程,目前宁夏按照“七个一”建设标准(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图书阅览室、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影视器材、一套体育健身设施),在9县(区)建立了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上改造升级的总共1265个,宁夏较早在全国贫困村中实现村文化中心建设全覆盖,实现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
自治区文化厅公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万亚平说,以前农闲时,村民无事可做,耍赌博,风气不好。现在是要和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争夺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武装村民的头脑,让村民的脑袋“富起来”,而文化是最重要的载体。
自治区文化厅加大培训,把贫困地区的业务骨干调上来加以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培训乡土文化人才,发展壮大队伍。另外,通过下派辅导员,让文化馆、图书馆,自治区级院团专家和优秀人才下派到农村,让他们进乡驻村,给当地文化大院、文艺团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创作剧本,指导开展节目,提升农村文化活动的水平。
“要建、管、用协调发展,最主要的是要用,提高它的使用效率,能够常态化地运行起来,通过服务、培训,送文化和种文化结合起来,让老百姓身边永远留下走不了的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魏氏砖雕的两代传承人,琢磨着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率。
将文化做成产业传承人念起“生意经”
11月30日中午,记者来到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远远就能看到国家非遗传承基地魏氏砖雕展示馆。在湛蓝天空映衬下,文化部和自治区投资800万元建立的魏氏砖雕展示馆,屋檐及门面用砖雕做成装饰,处处散发着一种古老的文化味。
魏氏砖雕展示馆也是隆德县青少年非遗文化实践基地。记者与魏氏砖雕第四代传人卜文俊握手时,明显感到其手掌老茧的粗粝感。
展示馆里,能看到从第一代传承人至第五代传承人多年创作的作品,在传承中创新,作品更加精致和富于乡土气息。第四代传人卜文俊向记者介绍道:“这里有硬雕和软雕两种,五代人创作的作品都集中在此。”
2011年,卜文俊成立魏氏砖雕的有限公司后,就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今年安排就业人员38人,其中精准扶贫户23人。他们干完农活,就可以到厂里干活,一月工资都不低于3000元,在家门口就能脱贫致富。如今,村里旧房改造,甚至甘肃庄浪县的新农村建设,都用上了魏氏砖雕。
卜文俊说,今年公司产值近200万元,计划明年增加一些机械设备,扩大规模,非遗纯手工的东西要保留,机械高科技性也要跟上。多年来,隆德的传统文化有深厚底蕴,许多家庭广泛用魏氏砖雕,中间消失了多年,现在又重新出现,让人有一种重新认识、美好回忆的感觉。
将文化做成产业,不仅仅有当地声名鹊起的魏氏砖雕,在六盘山文化城里,有一批文化工作者正在琢磨自己的“生意经”。
张喆生的篆刻作品出名多年,以前他在离县城30多里的路的村上住,就有人慕名前往,现在搬到文化城,把篆刻做成书法作品,年收入30多万。
固原市非遗传承人李彦虎靠作品发家致富,他的农民画取材广泛,凡生活所及,画笔皆可描绘,他的画作具有极高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眼下,他正打算成立自己的公司,招募人手一起将农民画发扬光大。
隆德县六盘人家非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焦小梅告诉记者,六盘山文化城搭建了民间民俗文化作品展示交流平台、产品开发经营专业市场、全民文化创业载体,形成了文化旅游新景点,注册“六盘人家”文化产品商标,开发出系列文化旅游产品70多种,建成12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形成以“旅游+体验+文化创意产品”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农家乐22家。
目前,全县农民为主的各类文化经营实体300多家,从业人数2000多人,今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文化旅游社会收入突破6亿元。
隆德县文广局局长魏瑜介绍,在隆德,乡乡存历史,村村有文化。从几岁的孩子至90多岁的老人,男能提笔写字,女能拿针刺绣,这种文化现象在全区各县一枝独秀。
自治区文化厅公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万亚平说,文化扶贫,就是扶智、立志、解决老百姓精神方面需求的问题。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把非遗项目转化为经济优势,如剪纸、刺绣、雕刻、泥塑等手工作品,带动建基地,在基地传承传习,生产手工产品,然后搭建销售平台帮助其销售,赚上文化钱。
新农村建设让人想“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外出,青壮年远离农村,留守群体日趋老龄化,双重“失血”令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空心化”,一些乡村日渐凋敝,乡愁和文脉难以延续。
宁夏社科院副研究员张万静认为,农村空心化是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问题。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着力点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所以必须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就是要让农民的根留住、心稳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和血脉,传统文化浸润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乡村社会里根植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规范着我们的行为。
自治区文化厅有关人士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村文化不断向前推进,现在基础设施改善,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的参与越来越多,成为农村文化主体。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百姓需要优秀的文化。社会进步了,人的思想观念改变,精神境界的提高,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物质生活中,更多的是享受文化,注重精神文明的提升,进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西吉县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作为一个人口大县,西吉县有许多中青年人外出工作谋生,逢年过节,回到村里就是喝酒打麻将,有些人感觉酒场子无味连家都不想回了。这两年,农村的文化生活多了,看着乡亲们唱戏跳舞打篮球,每个人都有精气神,故乡散发的活力,让他们开始留恋这块土地,有人选择回乡创业,有人重修了院落。
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机勃勃的故乡,对许多人来说,更让人想家,并愿意回归。(记者 铁志平 陈秀梅 文/图)

六盘山文化城开发出系列文化旅游产品70多种,隆德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
此文章为小九讲文化原创,特此声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