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遇梗:朴灿烈没有向桥上的二八女子投去分毫视线,却一眼注意到了桃花树下的小孩边伯贤。
“看不见那些个红簪翠袖,唯一入了眼的,是那桃花树下的少年。忆的,也是少年眼中流转的天真无邪。”
2.伯贤对灿烈隐秘的情感
a.上山采药带回小鱼儿,被拒绝后害怕师父朴灿烈也不要自己.
b.听窗外歌谣,问师父灿烈男人之间的情感,被否定想法之后的失落
C.醉酒发泄,最后装作不记得发生的事
d.孔明灯上许的愿望便是师父朴灿烈
3.四气歌
最简单的药诀伯贤却一直学不会,朴灿烈却也随他。直到最后行刑,边伯贤才说出真相。
“不是学不会,而是不能学会,不能记住,这样师父才会一直教伯贤。”
4.桃树梗
二人初遇在桃花树下,心花无涯。一记桃木香飘进的,是二人的心房,甜而不腻。那次进城,边伯贤说桃花有情。朴灿烈只笑他胡言,可心里又怎会不知其中的深意,却只装作不明。很多年以后,朴灿烈老了,阿悰早已离开了自己,身旁空无一人,他回到那桥边的桃花树前,可这一次,再也遇不到那在他心中如桃花般纯净没好的少年了,空余一地桃瓣。
“譬如那日桃花落满地,你打马而过,眼含笑意,仿佛桃花开尽,淡薄春光里有袅袅情丝。翩翩少年,送我十里春风柔情。”
5.柳树梗
白贤不是最喜爱桃树,而是念着那株桥边的桃树。当灿烈问他想种什么树时,他的答亲却是柳树,因为朴灿烈在伯贤心中正如这柳树,挣不开的留恋。在朴灿烈离开之后,边伯贤会时常回来看这株柳树,这份留恋他放不下。(柳谐音留)
“采遍天下芳草,念的却是那门前柳”
- 朴灿烈的情感
看到发文后评论里有亲说觉得灿烈没有那么爱伯贤。可实际上我的人物设定中灿烈对伯贤感情的萌芽时间也许不比伯贤晚。初见没有任何缘由地提出收伯贤为徒,他给自己的理由是不想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可其实从那时起心弦已动。之后身为师父,他将自己对徒弟伯贤的宠爱视作理所当然。在他看来自己与伯贤是有缘人,但师徒之间无关情爱,只能以无情待之。伯贤一次次逾矩的试探与暗示全都被朴灿烈圆滑地拉入了规矩这个束缚人的圈子里。他哪里感受不到伯贤的爱意,又何曾不明白自己的心意,只是他们之间需要有人来控制这一切,那么这个人只能是他自己。说刻底,不过是被世俗束缚住的有情人。有人觉得这些规矩应是牵不住有情人的,可这只是现在,放在那个时代背景,规矩大于一切不是朴灿烈对伯贤的爱太少,不足以支撑他去破了这规矩, 而是当下并没有到这个迫不得已的地步。二人皆是男子,又是师徒,打破规矩的后果朴灿烈自能料到。若能以这种身份与伯贤生活到老,于二人来说,也是会满足的事。所以在边伯贤大胆示爱后,朴灿烈选择毁了斗篷,狠心离开,断了二人的师徒关系。他走了,可他又回来了,看见故人的那一刻他心中掀起层层波澜,伯贤的身影即使换了一身红色,他也能一眼认出。压不往心中的思念,本可假装没认出悄悄走进屋,可他还是唤了一声“公子”。阿白是他好心救下的一可怜孩子,他从来想过这会毁了自己的伯贤。在阿白追问边伯贤时,朴灿烈似在疏远实际却在护着伯贤。伯贤每次到屋顶上,朴灿烈都选择逃避,最后却忍不住喊了句“伯贤”。可他依旧不能告诉伯贤不想让他待在醉风阁是因为心疼,他只能用其它措辞来隐盖心意。最后醒来时看到的那封信才是让朴灿烈决心打破世俗规矩的引子,伯贤信中隐含的永别之意让他慌了,彻底慌了。如果是自己逃避,至少还可以窥视伯贤的生活,但若是伯贤逃了,他害怕真的再也见不到了。只是当他朴灿烈放下一切时,晚了,那个值得自己用生命去珍视的宝物永远消失了。终此一生,朴灿烈只与孤独作伴。
“不是好徒儿,是爱徒。”
7.伯贤后期的”小黑化”
伯贤要求加入醉风阁不是因为不爱朴灿烈,要找“有心郎”,而是他要当京城的头牌,要朴灿烈看自己是如何玩弄世人的。褪下一身蓝,自此世间再无边伯贤,唯有噬人心魄的贤公子。
“我为你沉沦俗世,徒得一身疮痍。辗转多年,你回来了,我却只等到‘不识’二字?罢了罢了,只怪我边伯贤痴癫,倾注一切赴一场稳赔的买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