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生活看上去实在令人羡慕,然而放着大好生活、美好前途不要,置身穷山恶水之中,舍弃一切的决心并非任何人都能拥有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便空有羡鱼之情,而无结网之意。
《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
【唐】皇甫冉
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
山色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
李二是谁,不详,大抵唐诗标题里喜爱以族内排位名之。司直,官名,职能在唐朝时有所差异,一是协助宰相检举不法,一是太子官属,相当于侍御史。此处不详。诗的题目之中,侧重点就在于一个“问”字,全篇四句,句句则是围绕此字而来,明快通畅。
李二隐居之地,名为云山。此处风光如何呢?根据题目中的“问”字,有理由怀疑诗人或许根本没有去过。诗中所有的描写,无论详细,不管大略,都应该是他通过友人的语言或书信描述,然后加以想象,从而成诗的。此中有真意,欲“问”无人言。
在这里,诗人撷取的观察角度极其高明,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以一种俯视的角度来观察眼前的“云山”周边。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全面、更详细地描绘出所居之地的各种环境、地貌以及风物。即便如此,诗人也没有囊括全部,而是裁剪得当,详略得体,以便能够更好地抓住“云山”标志性物象,传递情感。
纵观本诗,四句四问,虽然有一问到底、誓不罢休之举,却予人毫无繁复之感,反而虚实相间,脉络清楚。第一问“门外水流何处”,立足于居室之前,摄取近景,问的是“门外水流”。而一个“水流何处”,则巧妙引向远景,道出第二问“天边树绕谁家”。近水,远树,层次分明;自家,谁家,答案清晰。
无论是“门外水流”,抑或是“天边树绕”,诗人摄取的都是实物,即实在的能够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事物,是可以活生生让人立刻把握住。所以,这两个“问”字,都是非常容易求证,或者可以得到标准答案的。事实上,答案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诗人非要以此来“故弄玄虚”。
的确,后面两句就显得“玄虚”几分。第三问“山色东西多少”,山间景色何其多,简直称得上不胜枚举,可以说是难以在实质上给予明确的;而第四问“朝朝几度云遮”,更是涉及到变幻莫测的天象,云生云落,朝阳阴晦,又怎么可能让人弄得清晰的呢?然而,需要答案吗?答案有或没有,在此已经不再重要。
诗人之“问”,由实转虚,由清晰移入模糊,其目的根本上都不是在于答案,因为答案早在其中;而是要在连绵不断地“询问”之中,带领着大家进入一个玄妙和空灵的隐士世界,就像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惹人向往,使人追慕。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所有的答案,一切在乎于心。
在诗人笔下,似乎没有多少丰富的艺术技巧,单单就是一个直截了当的“问”,就要表达所有。然而,恰好是这些“佯问”或“无意之问”,既传递着对友人所居环境好坏的关切之情谊,同时,其所描绘的云山景象愈加细腻,愈加清晰,那些无法掩饰的钦羡之情,向往之意,都愈加难以遮蔽,无不一一表露在字里行间。
六言诗不好作,宋代著名词家刘克庄就曾经评价说:“六言尤难工,柳子厚高才,集中仅得一篇,唯王右丞、皇甫补阙所作绝妙” (《唐绝句续选序》)。王右丞即王维,而皇甫补阙就是皇甫冉,在这些“绝妙”的六言绝句里,本诗可以说是绝妙中之绝品与妙品。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