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运营
局部气候调查组:有趣的灵魂相遇之后的故事

局部气候调查组:有趣的灵魂相遇之后的故事

作者: ddf0d120f72b | 来源:发表于2017-08-17 10:17 被阅读69次

从去年开始,公众号里的一个名字火了,它就是“局部气候调查组”。它以通篇的脑洞,长到看不下去的图片,一不留神的广告迅速吸引了四十五万粉丝的关注。他们既负责科普冷门知识,又负责耍贱卖萌搞笑,对于这样一个神秘的组织,我满怀好奇。在一次线下活动上,我有幸聆听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什么是“局部气候调查组”?

专注科普的原创内容品牌,是知识的雕琢者,也是“局部气候”,“长图叙事风格”的原创者。

为什么叫“局部气候调查组”?

“气候”这个概念持续存在且稳定,一方面和生物地理有关,另一方面气候在中文里也有“成就”的意思,至于成就要多大,创始人认为需要给他一个限制,在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做到最好,所以增加了“局部”一词限定。

怎么想到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

相识于清华美院几位创始人,从相遇之初就萌生了“一起搞事情”的念头。美院毕业后的海外留学经历,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走在一起。 “局部气候”从2016年成立,由四个人发起,包括两个设计师,一个艺术家和一个科研工作者。

组织内部如何发起脑洞风暴的?

局部气候的用户画像

粉丝眼中“天下脑洞有一石,局部气候占八斗”的局部气候调查组,目前只有10名组员,我很好奇是否所有的组员都像他们一样脑洞大过天?听到的回答竟然是:“我觉得我们的组员都是正常人。”

每次头脑风暴都会将一名组员的职能设立为:逻辑侠。逻辑侠最重要的工作是将跑偏的话题拉回来,不偏不倚地保障风暴以话题为中心持续下去。他们需要以自身品牌的科普目的为出发点,去找到与合作方的共性。

我记得知乎上曾经有网友问到过的如何有效地组织一场“头脑风暴”,我想以下四点也是可以借鉴的:
第一, 自由思考
权力和威望,会影响自由思考。一旦有人的观点,被认为比另一些人更有价值,有些大脑就会被关闭。
第二, 延迟批判
批判和评论,往往是扼杀更多想法的刽子手。
第三,以量求质
前30个想法往往很容易,但真正的好想法往往出现在第50个以后。所以,要产生至少100个左右的新想法,数量比质量重要。
第四,结合改善
讨论尽量要小范围,并且任何时候只能一个人发言,不可以交头接耳,把前面的想法都贴在大白板上,激发更多的想法。

“局部气候”给钱就能合作吗?

作为严肃认真的科普工作者,“局部气候”在接广告之前首先要保证在组织内部与品牌方是可以找到融会贯通的知识要点的。他们希望所有找到他们合作的甲方都有自己清晰的意图,明确的宣传要点,最怕与什么
都想要却什么都给不了的甲方。

成名后的“局部气候”,档期已经排到了今年十月,但品牌质量仍是创始人的坚持。每一份甲方过来的合作方案,他们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大纲,草图以及剧本,并且给出明确的时间进度表,这样才能留出充足的时间完成后续创作。基本上,前半个月谈不拢,后半个月合作也难以持续。

网络上流传的大多数甲方

与其他科普类账号如何拉开差异?

博物杂志
从2009年运营至今的微博账号,主体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作为微博上最值得关注的博主之一,博物君并不是一个团队在运作,而是一个编辑(张辰亮)既负责给杂志写稿、又负责运营微博。作为行走的百科全书,张辰亮既认识很多很多物种,又以高冷耍贱卖萌毒舌等各种方式与网友互动,持续散发个人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

博物君与网友的互动

顾爷
第一批科普类大号中的顾爷,也是几位创始人的欣赏对象。他文风清奇,并与画面完美融合,对于若干次因为字体而发生争执的创始人们,最终还是坚守了自己的底线:我们的优势是图片,之所以用没经过加工的黑体字,就是让读者弱化对文字的注意。

顾爷的话风

“局部气候”要成气候还有多少路?

内容IP的兴起,满足了用户“知识太艰涩,学习有压力”的状态,科普品牌们如今既需要满足好奇心,还要使用户有获得新知的成就感。“容易接受”这四个字说起来轻松,实操起来压力山大。

除此之外还需要保证用户有持续学习的动力,“不能持续”是用户的另一个痛点。所以用户对内容的要求一个是可读性要高,理解起来不伤脑,另一个是能够持续学习。

成立一年时间的“局部气候”,对长图叙事的风格属于原创,但这种风格日后是否能持续地粘住用户也是几位创始人不断反问自己的问题。他们希望在科普工作中,读者会发现生活中的更多乐趣,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探索到许多从未想象过的世界。

最后,衷心地祝愿看到“局部气候调查组”博物馆开门营业的那一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局部气候调查组:有趣的灵魂相遇之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av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