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作者: Mimosa雅禧 | 来源:发表于2020-12-09 08:23 被阅读0次

    乱世择主做得好,封王拜相;乱世择主做不好,遗臭万年

    【】 五马渡江一马成龙,东晋立国全靠士族

    西晋末年,有五个司马家的诸侯王一起到南方“掘金”,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了。

    琅琊王司马睿和东海王司马越的封国相邻,于是,随他一同起兵讨伐坐镇邺城的司马颖。然而很不幸,司马越大军不但惨败,而且逃跑时还把傻子皇帝司马衷给落下了,一同被落下的还有琅琊王司马睿。

    还好,司马睿人比司马衷机灵,侥幸越狱潜逃了。

    本来,成都王司马颖收获了司马衷,理应能打出一手好牌,但显然他没有曹孟德当年的本事,很快就再次引来一场叛乱。

    这次是司马越的嫡亲兄弟东燕王司马腾和边防军司令王浚联手,司马颖逃跑去哪呢?由野心勃勃的河间王司马颙控制的地盘——洛阳。

      司马颙的部下大将张方一看,来的不但有司马颖,还有傻子皇帝司马衷,机会呀!于是他当即献计,让司马颙挟持傻子皇帝远遁长安根据地,然后再号令天下。

    大计还没来得及展开,司马越再次跳了出来,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天下舆论顿时一边倒,司马腾、王浚等宣誓追随司马越,一起“迎圣驾”“讨逆

      这司马颙真是个眼高手低的货色。皇帝在自己手里,根据地里又有数十万大军,但他竟然就信了司马越“会商”的鬼话。

    还杀了大将张方,表示自己之前扣押皇帝,都是受了张方的蒙蔽和要挟,他的部下寒了心,鸡飞蛋打的司马颙只好灰溜溜地跑进附近的大山里打游击去了,

      前来投靠司马颙的成都王司马颖,也慌不择路跑到了驻扎在新野的旧部那里。

    长安城很快被破,司马越的联军一通抢劫之后,“押着”傻子皇帝司马衷回了洛阳。

    司马越大胜之后,志得意满。为了实现自己称帝的野心,他一不做二不休,麻麻溜溜干掉了三个人,扶植了一个人。

    首先被干掉的是司马颙。第二个被干掉的是司马颖。第三个被干掉的是傻子皇帝司马衷。被扶植的人是新皇帝司马炽(史称晋怀帝)。

      当然,这都是大手笔大动作,至于其他反对他的小人物的脑袋,司马越更是毫不留情地割了一大茬。

    司马越逐步称帝的算盘打得是“哗哗”响,可他忽略了眼下的一个严峻现实。西晋国内因为连年征战,国力衰微,国外少数民族势力却在水涨船高,

    匈奴、氐、羌、羯、鲜卑,他们过去都是晋的藩臣,此时借着西晋内乱逐渐崛起。首先宣布独立的是匈奴人刘渊。

    在王导的策划下,西晋永嘉元年,司马睿带着一部分王族跨过长江来到南京,有五个诸侯王——“五马渡江去”

    为什么只有司马睿成了龙呢?因为他的马尾巴后,除了王导,还有驸马爷王敦等王氏家族的支持,

    什么是豪门世家?一个家族不受王朝更替的影响,在各方面都占有话语权。仅仅有钱的,那叫土豪;仅仅有枪的,那叫军阀。

    山东琅琊王氏家族,先后出了8个皇后、20个驸马、15个一品大员、150个五品以上的高官

    “竹林七贤”之一的堂哥王戎,军阀王敦、良相王导,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大师。

    对于王导是如何摆平南方的宗族、士族势力的,史书上有多种说法,

    如今的江南势力,也就是过去东吴遗老,以号称“五俊”的贺循、顾荣、薛兼、纪瞻、闵鸿为代表,

    如果取得了“五俊”的支持,基本上就能控制住整个江南地域。

    东吴灭亡之后,这几个人基本上都没有再出仕,而是在家修身修心。出身豪门世家,又有名士名头的王导到了江南,先是一一拜访“五俊”,

      然后又对他们逐一开展了政治攻势,所说无非是“哥们你看天下大势如何”“哥们今后有何打算”“愚兄有一不成熟的想法”等言辞。

    总之,几番“春风化雨”之后,大家表示“豁然开朗”,“五俊”一起拜倒在司马睿的袍角下!“五俊”归至,让初来建邺的司马睿面临的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如今,他钱粮有了,住房解决了,兵源也有保障了,权威自然也就起来了。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掌控西晋政局的司马越,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在外敌入侵和气愤交加之中死了。

      匈奴刘曜和石勒,一举攻破洛阳城,俘获了晋怀帝司马炽,大批西晋臣民一股脑地逃向了还未被战火波及的江南。

    司马睿最初是恐惧和担忧的,王导劝司马睿“敞开胸怀,接纳四方”,因这些人中有许多忠诚于晋室的文臣武将和骁勇农民,

    这一“开放包容”政策,的确进一步拉高了司马睿在南方的威望。西晋永嘉七年(313年),三十岁的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刘聪毒杀,晋愍帝司马邺在孤城长安继位,改元“建兴”。

      司马邺想到了偏安江南的司马睿等人,他很想在国家存亡之际得到江南力量的支持,然而在王导的建议下,司马睿拥护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就是没行动。

    司马邺不死心,又下诏提拔王导,让他来长安效命,但王导哪里会去?这时候的王导已牢牢占据司马睿旗下的机枢之地,

    王敦则带兵守卫建邺,“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开始露出端倪。

    西晋建兴四年(316年),独居孤城长安的司马邺再次遭受匈奴汉国的围剿,四个月后城破,司马邺被俘,次年被杀。

      至此,西晋王朝实实在在地灭亡了。司马睿在王导的“劝谏”下,改称晋王,改元“建武”。

    这时候,司马家的王,人在北方的已经死得基本没有了,人在江南的倒是还有几个,可是,谁敢和背后有王氏家族和江南士族支持的司马睿争锋呢?

    从北方逃难过来后吃得饱穿得暖的那批文臣武将首先发声:晋王应该担起责任扛起国家的旗帜啊!远在北方深山老林打游击的刘琨等人也“发电文”呼吁劝进。

    公元318年,在南方发展了十一年的司马睿登基称帝,来南方之前仅是副团级的王导受封一品宰相,王敦受封一品大将军,王氏一族和江南“五俊”一脉,统统得到了官服。

      司马睿说:咱们携手共进,王与马共天下。他说的是真心话吗?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东晋建立了。

    此番立国,看似司马睿收获最大,然而实际上王氏才是最终的赢家,而且赢得十拿九稳。

    王氏之所以成功,全靠一个慧眼识珠的王导?当然不是,同样出身王家的权臣王衍,当初可是先后追随过热门人选,司马颖和司马越呀!

      鸡蛋要放几个篮子,只要人多,多边押宝,无论最后是什么结果,都不吃亏。

    【】梁朝天子儿,隋室皇后弟,大唐宰相官

    萧瑀说,我是梁朝皇帝的儿子,隋朝皇后的弟弟,唐朝的高官左仆射,还是你李世民的亲家翁。唐太宗拊掌大笑,妙啊,妙啊,这酒非你莫属!

      可萧瑀其实还少说了一句——他在凌烟阁的功臣榜上排名第九,

      那是多少人日思夜想都欲留名其上的地方!李贺的《南园十三首》说: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萧瑀已然完成了多少男儿的梦想,但他对这些看得不是很重。他是一个很奇特的人,

    萧瑀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他死后的谥号风波,唐太宗给了“贞褊”二字。

      萧瑀是后梁孝明帝萧岿的第八子,八岁那年,他姐姐嫁隋炀帝杨广,幼小的萧瑀跟着姐姐,千里迢迢来到长安。

    杨坚的独孤皇后念他年纪小,平日里百般呵护,待他十六岁时,还把自己娘家的一个女孩嫁给了萧瑀,这个很重要,要知道李渊的母亲也是姓独孤的,萧瑀和李家也成了一家人。

      萧瑀打小与姐姐相依为命,也就因此和杨广接触得多了,杨广继位之后,萧瑀一路做到了国务院副总理(中书侍郎)。

      毕竟他一出生就是新安郡王,中书侍郎之类的官职,可以让李白欣喜若狂,对于萧瑀来说却是不值一提。

        大业十一年,杨广亲自率军进攻高句丽,不料走到雁门关,突然被突厥的大队人马包围,炀帝惊慌不已,还是萧瑀给他出主意。

    当初先帝为了与突厥和亲,在宗族里面选了义成公主嫁到了突厥,如今咱们可以联系一下她,还有,告诉大家咱们不去打高句丽了,大家知道打败了突厥就可以回返,必然会拼命反击,

      义成公主接到杨广的求助,便跟始毕可汗说北方有警报,于是突厥士兵迅速撤走了。

      炀帝虚惊一场,又开始后悔打辽东的事情半途而废,加上萧瑀总是劝阻他伐辽东,让他开始怀疑萧瑀在出主意的时候夹带私货,

    于是迁怒萧瑀,贬他去河池当郡守,河池当时已经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了,山贼有上万人,里面肯定裹挟了大量的饥民。

    萧瑀使用计谋,消灭了山贼的首领,俘获了大量的俘虏,并将他们转化为自己的士兵,这为下一场真正的硬仗打下了基础。

      李渊和萧瑀很熟,毕竟是亲戚,李渊给萧瑀写了一封信:来吧,相信我,跟我干,大家一起喝酒吃肉。

    李世民来到萧瑀家,萧瑀和妻子独孤氏设家宴款待,李世民说,姑姑姑父,我爸这有一封信给你们。

      萧瑀欣然接受,居然把河池郡所有资财、军队、土地全盘留给李世民,自己仅仅带妻子随从去了长安,面见李渊。

      这不单单是一份大礼,更是一种托付和信任,李渊被感动了,

      萧瑀的祖先是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法,这也导致萧瑀痴迷佛法,相信命运与因果。

    他的命确实很好。投唐之后,他一直与李世民搭档,好像冥冥之中上天已经提前给他站好了队。

    随着李世民东征西讨,他作为辅佐者,功劳越来越大,受到的信任越来越多。加上他在隋朝宫廷内多年的生活历练,许多制度、典籍、礼节、法度大家都不懂的情况下,他制定了许多规则制度。

      萧瑀过去作为皇后的弟弟,家宅连绵数里,豪华非常,不过在战乱之中都被其他人分了。如今萧瑀回来,李渊将家产统统还给了他,不料萧瑀转手就将这些东西全部给了宗族,自己只留一个祠堂,供自家人祭祀。

    钱啊房子啊,对于萧瑀来说都是身外之物,正是这份清高孤傲,让他不能正常与人相处,不被追名逐利的世人理解。

    有一个人名叫封德彝,最早跟着杨素,后来跟着宇文化及,又转投李唐。封德彝下层出身,全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勤奋向上爬,

      李世民登基之后,萧瑀任左仆射,即大唐第一宰相。他立即向唐太宗推荐封德彝当右仆射,

    然而,这个封德彝品德并不好,他常常前脚和萧瑀商量好事情,后脚在面圣的时候临时变卦,让萧瑀自相矛盾,出乖露丑。

    几次三番发生这样的事情,唐太宗觉得萧瑀变得越来越奇怪,加上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温彦博之类的平民知识分子纷纷进入朝堂,萧瑀的官二代身份没了优势,就逐渐失势了。

      有这么大的委屈,却又无法说清楚,萧瑀感到十分悲凉。

      他的心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小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隋炀帝的妻子萧皇后。自从隋朝灭亡,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之后,萧皇后带着一班皇族只得跟着宇文化及逃跑。

        不久窦建德消灭了宇文化及,萧皇后一班人被窦建德安置在武强县,义成公主听说了萧皇后和王族们的惨痛遭遇,

    义成公主再嫁于启民可汗之子始毕可汗。没几年始毕可汗也去世了,她只得继续嫁给始毕的弟弟处罗可汗。

      义成公主让处罗可汗帮忙,于是处罗可汗要求窦建德将萧皇后等人送到突厥,义成公主把他们安置在定襄。

      萧瑀得知了姐姐在突厥的消息,就更加想念她,想与她见上一面。

        在朝廷上,萧瑀本来就经常与封德彝争吵,之后一次朝会,他又与一个大臣陈叔达争吵起来,就连唐太宗上前劝架也拦不住二人,太宗大怒,将二人全部罢免。

        萧瑀多年忙忙碌碌,从隋到唐,一直在为这个国家操劳,如今天下初安之际突遭罢相,这让原本就不大合群的他骤然孤寂起来,染上了重病。

      唐太宗连忙去探望他,并写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太宗一直对萧瑀的功劳念念不忘,毕竟李唐刚刚起兵,萧瑀便举家跟随,奉献出自己的根据地,而且从来没有因为一己之私要求什么,

      加上他背后有萧氏南方宗族势力的鼎力支持,自小又在隋朝皇室中的经营和历练,这些都是房玄龄、魏徵之类的平民知识分子无法望其项背的。

      不久,唐太宗再次任命萧瑀为左仆射,太宗逐渐让魏徵、房玄龄这些人进入权力中心,唐太宗的实力源自他自己的天策府,而天策府的实力派就是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

    萧瑀对所有人都很严格,包括他自己。他对物质生活看得很淡,钱财对于一出生就被封王,一辈子都在皇宫里面生活的人来讲稀松平常,

        但是按这样的要求去对待房玄龄、魏徵之类的人,就有些勉为其难了,大臣们一旦有一些恋财的举动,萧瑀就不能容忍,要求唐太宗处罚他们,这让太宗很恼火,只得不停地向萧瑀解释,

    唐俭出使突厥,萧瑀长期思念姐姐,便写了一封家书让他带在身上,突然有人告发,说萧瑀私通突厥,

    唐太宗质问此事,萧瑀全部承认,太宗怒火中烧,立即罢免了他,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慢慢调查,知道了真相,便又再一次让他担任左仆射。

      这是萧瑀第三次担任大唐宰相了。两年之后,李靖灭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带回了萧瑀的姐姐萧皇后,却杀了义成公主。

      萧瑀十分气愤,上书弹劾李靖乱杀无辜,纵容士兵劫掠了突厥的府库、吞没了突厥许多金银财宝。但是唐太宗没有搭理他,反而赏赐了李靖,并任命李靖为右仆射。

      他自始至终都看不惯那一班平民知识分子,一直和他们发生抵牾,让唐太宗烦恼,计萧瑀一生,总共六次被罢相,

    最严重的是第六次,他直接被赶出京城,萧瑀从此成了一个平民。他的姐姐萧皇后本来就年龄大了,还有病在身,得知这个消息,一下子没扛住,去世了。

      姐姐的去世让萧瑀万念俱灰,再一次得了重病,李世民恢复了他的爵位,还加授金紫光禄大夫,那段时间李世民身体也不好,一直在玉华宫休养,就让人把萧瑀也接来,两个人一起养病。

    但萧瑀这一次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在玉华宫去世了,什么顽固信佛?这是萧郎对自己贵族身份的最后坚守。

    【】裴矩身历北齐、北周、隋、许(宇文化及)、夏(窦建德)、唐六朝,

    这期间刀兵四起,政权更迭,物是人非,杀戮频仍,而裴矩却始终以其长袖善舞的手段自保无虞,且备受重用,实是史上罕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比较中性:“佞于隋而忠于唐。”其实不是裴矩变了,而是皇帝品行不一样了。

    《新唐书》的作者之一宋祁则对他评价很低:“裴矩,其奸足以亡隋,其知反以佐唐,何哉?唯奸人多才能,与时而成败也。妖禽孽狐,当昼则伏自如,得夜乃为之祥。”

    “苟钓虚名,不知救恤百姓”之辈。

    【】王敦之死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两晋时期琅琊王氏的王敦,他年轻的时候是个有名的乡巴佬。大家一起参加京城大人先生们的聚会,别人进行才艺表演,无不潇洒大方,只有王敦,虽然他长得帅,可一嘴乡下口音,

    他表示我其他才艺没有,就会打鼓!只见小王高高站立,卷起袖子,扬起鼓槌,用力敲鼓,节奏越来越快,鼓声雄壮无比。

    他意气风发,神情豪迈,旁若无人,这个气场把见过世面的京中官僚们都镇住了,

    最后他娶了晋武帝司马炎的爱女襄城公主为妻,步入仕途,

    永嘉年间,王敦升任青州刺史,时天下大乱,朝廷又征召王敦入京就职。王敦果断地把公主老婆的陪嫁侍女,一百几十人全部许配给了军中的将士们,并散尽库府财物,独自赶赴京城洛阳。

    他和堂弟王导一起,全心全意地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王敦、王导兄弟拥戴之功巨大。东晋建国后,王导在朝中为相,王敦拥兵在外,王家子侄也占据了朝中各大机要部位。王氏一时权倾朝野,名重天下,号称“王与马,共天下”。

    王敦在平叛过程中权力越来越大,开始排除异己,扶植党羽,甚至对忠于朝廷的陶侃大起杀心。他的所作所为渐渐让司马睿感到了威胁,对王家的势力更是忌惮,

    他开始疏远朝中的王导,防范拥兵自重的王敦,重用大臣刁协、刘隗等,培养敌对势力,

    王敦又是桀骜不驯的个性,有统领全局的能力,这就注定了他绝不会有甘于人后的心胸。

    西晋末年奢侈之风大行,石崇的摆阔行为不是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宴会石崇放话,谁不喝,就杀了给谁劝酒的美人。

    王导心软,即使不会喝酒也次次酒到杯干。王敦会喝酒,却故意不给石崇面子,看着美女痛哭求情一动不动。

      石崇连杀三个美人,王导劝他,你就喝一杯又怎么啦?王敦冷笑道:他杀自己家里人,干我何事?

      祖狄,陶侃如今这些人死的死,散的散,王敦觉得时机到了,终于没人能治得了自己,便放心大胆地顺江而下,准备攻打首都建康,声称要杀了皇帝身边的小人刘隗、刁协。

      司马睿发兵与王敦交战,门阀士族们的态度相当暧昧,司马睿也没有对王家人下狠手,

    王敦是一流的将帅之才,双方交战,司马睿的部众连连败北,王敦一路杀进建康,占领石头城,控制了整个首都的局势。

    司马睿在皇宫里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只好派出使者与王敦讲和,宣告天下说王敦无罪,还封他为武昌郡公。

    马睿的亲信刁协被杀、刘隗逃往北方,王敦一朝权势在手,纵兵抢掠建康城,又操纵更换了一批朝臣。

      他始终不去朝见司马睿,即便退回武昌,也依然在遥控朝廷。司马睿又气又恼,在忧愤中去世,太子司马绍继位,史称晋明帝。

      司马绍是司马家少有的英明之主,善断大事,能统领大臣,面对强大的王敦,他虚与委蛇,先是同意王敦的建议,征召他入朝,并允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王敦身体渐渐不妙,有时日无多之感,决心来个彻底的篡党夺权,不料亲侄儿王允之偷听到,转身就密报给了朝廷。

    可以看出,司马绍在朝廷大臣中的威望已树立起来了,朝廷开始全面布置兵力,对付王敦,司马绍亲自到前线,微服去看王敦的营寨。

    他母亲是鲜卑人,所以长相异常,一把黄胡子,王敦守卫都觉得这人不一般,不敢贸然上前。

    当时王敦正在午睡,突然梦见有太阳照在头顶上,一下子惊醒过来,说:一定是那个黄胡子的鲜卑小子来了!急令精骑去追击。

    司马绍早已骑马离开了,路上,他碰见路边一个卖零食的老太婆,便把自己常用的“七宝鞭”给她,说后面如果有骑兵到,就把这鞭子给他们看。

      又见马刚拉的粪有热气,就用水泼上。追兵赶到,见了这么漂亮的鞭子,大家欣赏了半天,见地上马粪冷了,就没有再追下去,

      司马绍这一次表现出的胆量和机变相当不凡,王敦是碰上对手了,王敦的病越来越重,自己上不了战场,几个手下才不堪托,被朝廷军屡屡打败。

    司马绍已得到王敦快不行的消息,向外散布王敦已死的谣言,王敦军心大乱,一战即溃,王敦恼气交加,竟然真的死了!

    他死后,树倒猢狲散,下属降的降死的死,一场叛乱算是让朝廷平定了。王敦被开棺起尸,长跪斩首,

    【】李白:眼高手低,世间罕有一“蠢人”

    李白的理想是“谋事一国”,做一个像苏秦、张仪那样的人,二十四岁那年,他满怀雄心壮志,拿着手中宝剑离开家乡,闯荡江湖。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去过成都,游过峨眉山,也到过烟花三月的扬州,可在家乡混得如鱼得水的他,出门在外却四处碰壁。

    首先,他不是士族出身,所以按着当时的规定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若想当官,就只能走后门。

    但李白家中世代经商,根本不认识什么达官显贵,怎么办呢?他到处认亲戚,这个王公是他堂兄,那个贵人是他表姑……

    为了实现喝大酒做大官的理想,在婚姻大事上,李白毫无心理障碍地做了倒插门女婿,在老婆娘家住了下来。

    可惜,他打错主意了。许家早已败落,根本没法在仕途上帮他什么忙,李白只好到处写诗送人,希望能碰到自己的贵人。

    他去京城,拜谒了当时的宰相张说,向他献了诗文,希望得到赏识,拜帖却如石沉大海。

    他去荆州,写了“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马屁诗,跟荆州刺史韩朝宗套近乎,却被泼了冷水。

    他为了找个工作,甚至跑去拍一位县令夫人的马屁,用“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这样的诗,来夸赞那个貌丑的中年妇女,成了街头笑柄。

    李白流传于世的有上千首诗,其中有七百多首都是写来送人的,但撒下去那么多张网却没有捕来一条鱼,

    几年之后,他自己也灰心丧气了,于是乖乖回了老家,过起柴米油盐的小日子。

    公元737年,李白的老婆许氏死了。他开始天天喝大酒,烂醉如泥,一半是妻子死了伤心,一半却是因为解脱。他已经快四十岁了,

    做了十年的倒插门女婿,在老婆娘家吃着软饭,天天喝酒闲逛,一事无成。他并非毫无志向之人,倒插门也不是真的心安理得。

    这段婚姻却绑缚住了他。“酒稳安陆,蹉跎十年”,他自诩有经天纬地之才,可十年里,除了生下两个奶娃,他啥事也没做成。

    他把两个孩子扔给亲戚照顾,收拾行装,准备出门。走,我要去京城!上一回来,他穷愁潦倒,无人赏识,自暴自弃,

    但是这一回,他遇见一个知己。贺知章,武则天证圣年间的状元,现任礼部侍郎,人称诗狂。

    在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联合举荐下,当今圣上唐玄宗李隆基读到了李白的诗。皇帝宣李白觐见。李白高兴坏了,赶紧沐浴焚香

    两口酒坏了事儿,他干了一桩轰动京城、至今还被热议的大事儿: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唐玄宗脸上笑嘻嘻,心里怒火生。行,你是大名士大网红,你名满天下粉丝千千万,朕不跟你计较,等你写完这首诗,朕就让你滚蛋!

    李白不知道唐玄宗心里的这番计较,大笔一挥,就是三首《清平调》。

    皇帝给他一坨金子,让他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这就是史书上所谓的“赐金放还”。

    李白一看,皇帝也不赏识自己,扭头就走,还放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玄宗望着李白的背影,却跟高力士说:别看别人说他像神仙,其实登不得大雅之堂,得了意会忘形的小人。

    我们都以为李白是个天才,其实他很蠢,瞎得罪人、乱拍马屁,政治觉悟低下。

    李白后来犯了个大错,活生生让自己成了反贼。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跑到了永王李璘的阵营中,尽心尽力地为其摇旗呐喊,写下了长长的组诗《永王东巡歌》。

    当时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往四川跑,太子李亨在大后方抵抗叛军,后来即位于灵武。永王李璘坐镇南京,借此机会力量迅速壮大。

    当时长江以北正打得不可开交,长江以南仍然太平富庶,所以永王就想趁此机会割据江南,南北分治,

    永王这种不想着驱除反贼,先占据地盘的做法愚不可及,所以天下名士应者寥寥 ,只有李白举双手赞成,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那个时候已经年过花甲,住在永王李璘的幕府,以为自己是即将出山的诸葛亮,

    李白入永王幕府前,在溧阳和张旭一起喝大酒吹牛,写了一首《猛虎行》。这诗属于酒后吹牛,李白写得爽了,却触了唐室的逆鳞!

    后来叛乱平定,永王被杀,朝廷清算前账,李白顺理成章地成了“乱臣贼子”,被流放夜郎。

    流放的路上,李白还不忘写诗,给王昌龄寄去了一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可了不得,吓得王昌龄差点晕过去:李太白啊李太白,我跟你关系没那么好吧?你个乱臣贼子没事给我写啥诗!

    李白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对于古人的那些典故,他信手拈来,是真的“袖有匕首剑,怀中茂林书”。但他虽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却依然活在书里,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对于在他面前发生的鲜血淋漓的现实,他都十分淡漠。

    若在乱世,寒微者能凭借真本事上位,可在盛世,机会早就被世家大族堵住了。

    即使最后被当作乱臣贼子,晚年过得相当悲惨,不得不去投奔远方表叔李阳冰,最后饮酒过度醉死宣城,他也从不后悔。

    一直以来,我们都误会他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或者是一个潇洒疏阔、放浪形骸之人,毕竟他写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但他也很愚蠢,觉得拍两句马屁就能得到重用,却又不懂得官场里那些弯弯绕,常常马屁拍到马腿上。

    他至死都没明白这个社会,到处说错话,做错事,惹人讨厌,最后人人都想杀了他。

    写《大唐李白》的张大春这样概括李白:一个街头艺人,一个酒馆狂生,一个以他那样的阶级不该拥有的写作能力而闻名遐迩,一个曾经那样接近过权力核心而仍只被以“倡优之徒”对待的浪子,

    【】陈子昂:会炒作的人都能出名

    陈子昂的爷爷和父亲都非常豪爽仗义,看不得穷人遭罪,直接送粮食过去,然后“事了拂衣去”,

    陈子昂虽然很聪明,但就是不爱读书——贪玩而且会玩,

    后来开悟,“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短短两三年时间,在射洪当地赫赫有名的黑社会小混混陈子昂成了个大才子。

    二十三岁的陈子昂踏上了去长安的路,参加科考,第二次参加考试了,他不会知道,其实在唐朝要想走上仕途,光是学习好是没用的,还要有推荐人,

    陈子昂的这一场摔琴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打出了名气,进入到大唐最主流的文化圈,并且顺利在第二年金榜题名,还和当时的名士卢藏用、杜审言(杜甫爷爷)成了好朋友。

    一次无比苦闷的痛哭之后,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写下了那篇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十八岁,心灰意冷的陈子昂借口回家照料老父亲,辞官回到了射洪。然而武攸宜这个混蛋还是没有放过他,

    在狱中,陈子昂给自己算了一卦,卦象为凶。他仰天长叹:看来连老天也不放过我。四十一岁,陈子昂冤死在狱中。

    西夏

    李元昊的皇后没藏氏,有西夏艳后之称,垂帘听政的那一年还不满二十岁,政治手腕却一点儿不比吕雉、武则天差。

    她原是大臣野利遇乞的老婆,因为太漂亮被李元昊看中,强抢为妻,李元昊死后,她依仗母家势力干掉了凶悍的野利皇后与太子宁令哥,将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李琼祚扶上帝位。

    当上皇太后没多久,她就和大臣、侍卫私通,其情夫李守贵竟生出野心,在没藏太后出门打猎的途中,派人将她杀害了,

    没藏皇后的兄长没藏讹庞,在小皇帝九岁那年,强行把自己8岁的女儿许配给了他,这就是历史上的小没藏皇后。小皇后远没有她姑母那样厉害,只是一个傀儡。

    13岁的皇帝李谅祚,他的报复方法,就是跟舅舅的儿媳妇梁氏私通,公元1061年4月,梁氏向皇帝告密,说没藏讹庞已经知道了两个人的奸情,准备杀了李谅祚,另立新君。

    于是李谅祚先下手为强,在没藏讹庞上朝时埋伏了刀斧手,将其诛杀,随后废黜十几岁的小皇后,另立梁氏为后。

    这个由表嫂变老婆的梁氏,就是西夏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狂人梁太后。她原是汉人之女,当上皇后之后,一家子鸡犬升天,

    李谅祚在1067年与北宋作战时受重伤,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一岁。梁氏的孩子李炳常登基,梁氏才刚刚二十岁。

    为了讨好党项贵族,梁太后把自己扮得比任何一个党项人都像党项人。她废除一切汉化改革,撕毁宋夏合约,对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发动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在两国的永乐城之战中,宋朝损失“士卒、役夫二十余万”,打得宋神宗对朝臣们痛哭失声,

    但西夏也因连年征战陷入经济危机,无数良田成旷野,国力逐渐衰弱,最终被辽捡了便宜。

    1085年,梁太后病死,小皇帝在第二年患病,跟着他娘驾鹤西去了,将一堆烂摊子扔给了年仅三岁的太子。

    历史又一次循环重演,太子生母梁皇后,也就是梁太后的亲侄女,史称小梁太后,在二十岁的年纪临朝听政。

    她不顾实际情况,频繁发动侵宋战争,继续消耗着西夏的国力。当时的辽虽然也在走下坡路,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西夏难以掠其虎须,只能年年上供。

    偏小梁太后不信这个邪,在打赢了宋朝的一群弱兵以后,就开始对辽不敬,却不想打了个败仗。

    1099年,辽皇帝耶律洪基派使臣来到西夏,用毒药毒死了小梁太后。

    但西夏女性专权的局面并没有结束,皇帝都死得特别早,垂帘听政的皇太后一般都是桃李年华的女孩子。她们私生活混乱就不提了,手腕还特别强硬,一个个酷爱打仗,

    没藏皇太后之后,小没藏氏、大小梁太后、罗太后等等纷纷登上政治舞台,这群女人前前后后统治了西夏近百年之久。

    不仅王座上坐的是女人、上朝的大臣里有女人,就连沙场征战的士兵中,也有女人!西夏有全民皆兵的传统,

    之后,西夏又不温不火地存在了一百多年。宋、辽、金、蒙古,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乱世混战中,

    西夏几乎全程参与,赢了好几场宋夏战争、辽夏战争、蒙夏战争,

    却千年以后,只剩下贺兰山下几座孤零零的皇陵,和一些难以解读的方块文字,提醒人们它曾存在过……

    【】李治不但不懦弱,简直可以称得上胆大包天,不然不可能在李世民还在世时,就敢与老爸的女人武则天私通,而且保密工作做得那叫一个好,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就算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级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也一点儿都不给他们面子,果断下诏废黜王皇后,一个月后便把武则天立为了皇后。

    李治如此“一意孤行”,是对专权的长孙无忌等人的警告

      公元659年,李治的铁杆支持者许敬宗让人密告,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谋反。

    说长孙无忌谋反,当然是胡扯,所以许敬宗也不审了,直接上奏说长孙无忌谋反的苗头已露,不能打草惊蛇,请陛下果断一点儿,马上下令把他抓了。

    李治是个表演天才,眼泪说来就来。他哭着说,我怎么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人会怎么看?许敬宗劝他,一个真正的明君,是会大义灭亲的,

      结果,李治连与长孙无忌对质的程序都省了,直接下诏发配黔州,儿子也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没多久,李治又让李、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他一到那里,就逼长孙无忌自尽了。

    如果不是李治授意,给袁公瑜吃两个豹子胆,他也不敢这样。

      李治似乎对自己的舅舅更无情,这是因为长孙无忌是棵大树,关陇贵族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是这棵大树下面的人,

    这棵大树一倒,意味着关陇集团的覆灭,意味着李治“夺”权成功,李治虽然年轻,但政治素养和手段一点儿也不差。

    遗憾的是,正当他解除束缚,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疾病把他害苦了。

    早在显庆五年(660年)的时候,李治就得了头痛病,经常头晕目眩,决定把国家大事,交给武则天处理。

      想必那个时候的李治,除了这个自己心爱的女人,再也不相信其他人了。只是他想不到,这个女人得到一寸之后,还想得到一尺,

    她开始排除异己,同时组织力量,也许是武则天做得太过明显,李治开始对她不满,差点把她废了。

      废黜皇后的诏书都让上官仪起草好了,却被武则天及时发现,她使出女人最拿手的那一套,一哭二闹三上吊,软硬兼施,这才让李治放过她。

      之后不久,上官仪被武则天灭族,直到那时,李治才明白已经晚了,自己再也无法压制这个女人了。

      恨只恨出手太晚,武则天已经羽翼丰满,当李治重病到眼睛几乎全瞎,无法操持政务时,逐渐掌握了朝政的武则天大胆建议,让他当天皇,封她为天后,两人合称“二圣”,她要一起上朝,临朝听政。

      李治沦落为名义上的老大。公元683年,李治的病愈发严重,诏命皇太子李显监国。当年12月27日晚,李治病逝于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

    临终之时,李治还是留下遗诏,除了命皇太子灵前即位,还特别提出“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武则天死后,李显复位,皇帝没做两天就被韦皇后和李裹儿合谋毒死了,要不是李隆基力挽狂澜,大唐的江山可真不知道会再变成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国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bc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