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辈子大多都是活的感受,我把感受的整个过程以时间的来分配是这样的,首先人需要与外界发现交互,比如人与人的相处,人与物或人与事的相处或者是人自身系统的交互,然后是交互感受的消化,不同的人选择不同方式,有的搁浅之,有的人深藏之,有的人遗忘之,最后的人精神的改变与提升,需要很多的连续不断的时间去体会与融合,使感受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感知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但不同的人拥有感知力的能力是存在差距的,就拿诗人与科学家来说,前者是感性思维的巅峰,属于艺术家,后者是理性思维的王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也拥有不同的感知力,我们知道小孩子有着非常多的好奇心,拥有对周遭世界敏锐的感知力,一颗小草,一只蚂蚁便能吸引他们驻足停留半天,而大人往往显得迟钝与麻木,看过了世界的大人们,以为自己认识了这个世界,除了将精力与情绪消耗在名利与权利以外,大多数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在我看来,宛如一群能够吃喝玩乐的机器。当然也有很多像大人一样生存,像小孩一样生活的人们,只是在这样一个饥渴与欲望膨胀的时代,只能被主流生活方式排挤开来,躲在生活的边缘沉默着。
如果这个功利横行的年代有的好处,那便是我们大多都摆脱了温饱问题的折磨,也能够从生存之外挤出一部分时间来休息与思考。虽然大多数人在8-12小时工作之外都默默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着,其中所呈现的生活方式十分多样,有人在健身,有人在遛狗,有人在打牌,有人在带娃。工作与休息之外的时间好像远远不够用,因为每个人都对生活有无穷的想象力,欲望没法得到满足,想着过上好日子,想着去旅游,想着肆无忌惮唱歌跳舞。可困于人性的懒惰与现实的羁绊,很多人只是假装在生活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拥有感知力的生活,可现实确实人只是在完成一天的任务,填满一天的时间,过得并不快乐,精神十分的枯萎与麻木。恰好这段时间离职了,我发现我并不能完整安排我的过渡时间,一方面是没有太多的计划与要求,一方面困于思想的斗争与挣扎,想要做的事情并不是很明确,去做的事情又很难执行下去。每天什么都没有做,但又觉得时间严重不足。其实每个人都想要让生命的每一刻都充满感知力,时刻精彩万分,可生命毕竟有限,大多都在空想中度过,想的多做的少。听过一句话,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就十分不容易了,很多人犯了一个最大的毛病,什么都知道,但很难去执行与坚持一件事情,所谓的知易行难。大多数到死亡那一刻,可悲的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在麻木与空想中度过了本该不一样的短暂人生。
有人说过,人类最大的智慧是赋予岁月以文明而不是赋予文明以岁月。大概就是活在当下,有感知力对待每一刻的时光。如果对待时光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有人说小孩子就是拥有对待时光的能力,可小孩子却缺少心智的成熟。获得感知力的本质当然是像小孩子一般从周遭一切中体会,可一旦小孩子长大,很快就会失去原来的能力,因为不单纯了,因为不能活在当下了。大人很容易被特别多的标准与无形道德所约束,将自己本该遵从自我内心,感受生命的时光花费在重复的事情上,过的并不快乐。所以,重拾初心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情,小孩子的好奇心漫无目的,作为大人需要有一定的发展方向,寻得生存与精神的平衡,获得道德与欲望的中庸。不能因为追求无限资源而耗尽自己生命,不能追求外界的标准而变得焦虑,不能变得一味追求自由而伤害身边的爱你的人。在想做而能做的前提下,获得生命的感知力。我觉得真正的感知力来源于两方面,人与人的相处,人与世界的相处,简单来说是历人历事,历人的最高境界是了解了人性而拥有爱人的能力,历事的最高境界是找到了一辈子坚持的梦想,当然大多数人都只能在两者之间挣扎,但却并不妨碍人真正去感知生命。我们可以有一个人完成的事情,阅读,健身,观影,旅游,也可以有一群人一起完成事情,工作,喝酒,聚会等等。只要真正的用心去感受周遭的人和事,人才能善待时间与生命,活着就是活在当下,并不是为过去而将来而忽略当下。
套用一句鸡汤自勉,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