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一没有出去旅行,坐在家里,翻翻之前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也别用几分意趣。
去年提笔写《见识》的时候,是在十一长假旅行的途中,和儿子聊聊天、两个人一起读读几个月来写的关于我和他的文字。边读边写,很快就完成了文章大部分的内容。
为什么用“见识”做文章名呢,是因为读了吴军老师的书后,很受启发,由此有了这一年来很多不一样的文字和精彩的故事。
试着去理解
前几天在家工作,刚开始做一个视频面试,听到他放学进门的声音,估摸着他多半要找我。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他就急匆匆地进来,在我耳边小声说:今天很累了,想要用手机玩会游戏。
我说,等我手上的工作结束了,再来找你。他点头出去了。过了半个小时,他再次进来,这次明显有些急躁,示意他已经等了很久了。
他对电子产品有着“痴迷”。我其实很不理解,为什么放松的方式只有游戏,和他多次争论,也未有答案。于是我们限制每次玩游戏的时间,他总是觉得时间太短,我总是觉得时间太长。
我们这几天有过非常激烈的争吵。他说,他非常“恼火”父母什么都管着他,认为自己可以安排好学习。他还说,他可以尊重我,但是不能保证再爱我了。
我也很生气,想着在他身上付出心血、而又得不到任何理解的时候,我也不再爱他了。但是事后冷静下来,想想我们都很幼稚,爱与不爱,可不是一个开关那么简单。
前几天看到一段文字: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任他“快乐”成长。养育子女,从来不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这么简单。孩子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他们最需要的是努力向上的力量,在坦途中茁壮成长,在逆境时也不轻易放弃。
我们争论的实质不在游戏本身,而是如何管理时间,明白学习和坚持的意义。我想他能多看看书、有空出去运动一下。我说,你每天必须阅读你不“喜欢”的书半小时以上,再和我讲讲从书中读到的内容。他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常常不同意我的观点,并急于反驳和争辩,甚至还会冲着我大声喊叫。有时候觉得孩子就像自己的一面镜子,也许我也会有如此表现?只是成年人掩饰得好些罢了。昨天,我和他一起学习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说的一句话:当我们面对不同的时候,不要急着去嘲笑,不要急着去批判,先试着去理解。
生活,从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他的身高已经1米77了。
写于10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
我想写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从不同的视角:《孩子,我们慢慢来》、《日记》、《军训一则》、《开学了》、《开学一周了》、《就这样长大》、《见识》、《山丘》、《儿子的生日》、《生活是具体的》、《一周》、《留校》、《写信》、《记录,写在母亲节》、《父亲节》、《儿子的旅行》、《旅行小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