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丨回乡偶书

作者: 路千里 | 来源:发表于2023-03-06 22:52 被阅读0次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一篇读来,似有一位尘满面、鬓如霜的老者,于异乡的风尘里颠沛流离了大半生,终于回到故土的画面。

依旧是熟悉的乡音,那是故乡留在自己生命里,不变的印记,但物是,人已非。孩子们不认识这位鬓发霜染的老人,笑着问他,客从哪里来?

相较而言,更喜欢第二篇。半生羁旅,归来时故乡的人事,已不复当年模样。“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以对比手法,变与不变,更深地渲染了对故乡的情思,哀婉且深沉。

按理说,年轻如我,无法亲身体会这两篇诗文的情感,但在那些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我却多次捕捉到这丝丝缕缕的意境。

YanGeling笔下的《陆犯焉识》中,男主角陆焉识在西北寒苦的荒漠戈壁里,埋葬了青春;在文革动乱的错误年代里,枯槁了才情。曾经对酒当歌,风华正茂,如今沦落囚下,背井离乡。

而支撑他挺过监狱生活的信念,便是对妻女、对家的思念。他甚至试图越狱回家,却因不愿连累家人而不敢相认,唯留下最深情的回望。

终于,青丝化作白发,岁月已至迟暮,他无罪释放了。当他步履踉跄地重回故里,妻却已失忆。过往的温情,曾经的相守,彼时的别离,于冯婉喻的记忆里,了无踪迹。

而唯一不变的,是他狱中遥寄的信笺,依旧被妻珍藏。婉喻不认识眼前人,却常常怅然地立在窗畔,念一声:“我的焉识,该回来了吧?”

读余秋雨的散文《信客》,也常被字里行间萦绕而出的风霜感侵袭。年轻的信客,也是半生的风尘苦旅,为颠沛在外的同乡,送来家的期盼,又为留守的亲人带去游子的音讯。

在外漂泊的恓惶合着故乡人事的沧桑,又被时间的重量压实,压得令人不敢不思量。

且不谈离愁,余光中先生的辞世,定是带走了多少人的乡愁?同样湮没乡愁的,便是城市化的大潮。“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而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般安然恬静的村舍生活,多少已被喧嚣而冷漠的城市所取代?

伴随城市化的步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务农生活,已无法满足大部分家庭的需求。“农民工”一词应运而生,可随之而来,是无数孩子孤单地留守,多少老人无奈地空巢。

而那些漂泊在外的务工人员,又有几个不曾在异乡清宵中,因思念故土而肝肠寸断,于寒夜梦回里,因牵挂家人而雨泪千行?

相信年年岁末他们返乡时,也会叹一声,“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而家里人不变的期盼,便如那澄澈的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涟漪。

齐帆齐第八期书影评写作营,字数1010

相关文章

  • 回乡偶书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写于作者晚年辞官还乡之...

  • 文丨回乡偶书

    以熟悉的方式去见最熟悉的人,踏上回家的列车,我慢慢地向父母走近。一夜卧铺里穿行,只想时光慢慢地走,穿透黑夜的厚重,...

  • 《回乡偶书》跟着赏析学古诗5

    《回乡偶书》跟着赏析学古诗5 文/空谷幽兰草 回乡偶书 ...

  •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

  • 回乡偶书(1)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

  • 每天学诗两首 第8天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 观书有感 朱熹(宋)

  • 回乡偶书

    想着可乐白天在乡下的开心,就突然想到了回乡偶书这个名字。儿子一般一年回外婆家两次,暑假和寒假。暑假的时候两岁不到点...

  • 回乡偶书

    云霞穿衣裳,荷叶盛夕阳。 风冷寒杨柳,沙暖睡鸳鸯。

  • 回乡偶书

    01 我的家乡是一座遥远的边城。 那里常年干旱,开车走完整个城市超不过一个小时,再走不超过一个小时就能看到荒石遍地...

  • 回乡偶书

    照葫芦画瓢~~~ 清秋时节雨重峦云上风垄上青烟碧幽涧游鱼生嬉水戏游鱼天际闻笑声仰卧听风语忽觉秋意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烟火丨回乡偶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sdvldtx.html